【养生】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分别吃什么?这个算是整理全了
补气
么是气虚
气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
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气虚是一种多发证,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
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
养血
么是血虚
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证候。
草药养血: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
成药养血: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
饮食养血: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
生活养血: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
节省养血: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
治病养血: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
西药养血: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
输液养血: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
术后养血: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
药酒养血: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药茶养血: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药膳养血: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针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艾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养阴
么是阴虚
阴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由于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临床可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以滋阴为主。若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依据。
阴虚严重者可导致亡阴证,症状为:汗热而黏、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躁妄不安、渴喜冷饮,或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此属体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的阴津枯涸的病变,为危重证候,应及时予以滋阴补津。
草药养阴:麦冬,沙参,石斛,玉竹,天冬,山茱萸等。
成药养阴: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养阴清肺丸等。
针灸养阴:太溪、照海、三阴交、肾俞等。
艾灸养阴:三阴交、肾俞、肝俞等。
饮食养阴:秋梨,蜂蜜,蔬菜瓜果,百合,银耳等。
生活养阴:叩齿咽津,揉搓涌泉,取暖开空调多饮。
止损养阴:少嗑瓜子,少风吹日晒,戒烟,节制房事等。
增湿养阴:湿毛巾湿衣服晾在室内,室内放水盆,增湿器等。
药酒养阴:麦冬、百合、石斛、熟地黄、山茱萸等泡酒饮。
药茶养阴:百合、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等泡茶饮。
药膳养阴:银耳百合汤、枸杞炖甲鱼、黑芝麻油等。
治病养阴:糖尿病、甲亢、反复上火、更年期综合征等多养阴。
地域养阴:西北干燥容易伤阴,东南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护阴。
秋冬养阴:秋冬气候干燥,水分蒸发过多,应当养阴护阴藏精。
补液养阴:急性病脱水口干尿少,输液可迅速改善。
急下存阴:中医治疗温病用通便退热来护阴,防止真阴亏损。
补阳
么是阳虚
中医名词。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证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草药补阳:人参、附子、肉桂、巴戟、苁蓉、鹿茸、桂枝等。
成药补阳: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等。
针灸补阳: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命门等。
艾灸补阳:神阙、关元、气海、大椎、命门、涌泉等。
饮食补阳:牛羊狗肉、葱姜、桂圆、麻雀蛋、鹿肉、韭菜等。
运动补阳:气功太极、劳动锻炼、田径武术等运动生阳。
洗浴补阳:制川草乌、补骨脂、桂枝、附子、干姜等洗浴。
治病护阳:防治痛经、慢支、甲减、风湿、慢性腹泻等寒病。
防寒护阳:少贪生冷、个人防护、取暖防寒,减少阳气体亏损。
药酒补阳:人参、肉苁蓉、巴戟天、鹿茸等浸酒服可补阳。
药膳补阳:人参当归黄芪炖老母鸡、当归附子羊肉汤等。
药茶补阳:人参茶、姜红茶、枸杞茶、苁蓉茶等。
拔罐补阳:大椎、神阙、命门、肺俞等拔罐除寒护阳。
来源:崆峒养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