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有多苦,商人能否参加科举?为何不能自学成才?

如今现代社会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一直饱受争议,人们都认为把人才的选拔寄托在某一次考试上,这是否有些太过唐突了。其实,我国古代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一直是一项十分公平公正的国策。

并且,在古代许多王朝都对科举考试进行多次改革,而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防作弊,另一个就是扩大人才录取范围。

而我们本篇文章,要讲的不是科举制度究竟经历了多少次改革,而是讲述古代科举考试究竟有多么苦,甚至在古代科举文人之中常常流传一句话“寒窗苦读都不一定能够挤过着千军万马的科举大军”。由此可见,古代的科举考试究竟有多么难。

  • 首先就是参与科举考试的身份规定

  • 隋朝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身份限制不严格

大家千万别认为,古代科举考试只要是人就可以去参加,还真不是这样的。科举从隋朝开始发展,这个时期,国家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身份限定,还没有太过严格,只要不是戴罪之身,女人、身世不清白等人士,其余的考生都有资格参与科举考试。

不过,隋朝的第一次开启科举考试,就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无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挤到科举考试考场,这直接导致了考场根本就坐不下,最终没办法,主持科考的官员只能够临时到周边街巷租借老百姓的座椅,来满足考生。

当时的考场里面人满为患,考场外也设立了大片的街巷区域,这些区域也被临时征用为科考考场,甚至隋文帝还直接派遣了皇宫禁卫来维持科考纪律。

但尽管如此,第一次科考的作弊现象依旧是层出不穷,学子们彼此交头接耳,还有的坐在角落的学子,直接俯过身子去抄袭其他考生的卷子。而官员们也来来回回的到处抓捕作弊的学子,第一场科考就抓捕了百人之多的作弊现象。

而这一次科考同时也是含金量十足的科考,能够上榜的学子都是才华横溢、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于是经历第一次科考之后的隋朝,在往后的科举考试中,就会首先统计参与科考学子的人数,然后根据人数调拨地点和桌椅。

  • 唐朝、宋朝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身份有了进一步的限制

而发展到了唐朝,唐朝是全盘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但是,对学子的身份却有了一些要求,首先,以往隋朝对考生的身份限定依旧没有改变,但是唐朝加上了商人、罪犯、倡优、捕快等人士,规定了这些人士不能参与科考。

不过尽管扩大的身份限制,但依旧每次科考都人满为患。而到了宋朝时期,科考依旧有了本质的改善,而对学子的身份限定也逐渐完成了范围圈定;宋朝规定商人、女人、罪犯、捕快、倡优、冷籍、身世不清白的人、犯忌讳的人、冒名顶替的人、戴孝的人士都不可以参与科举考试。

于是从宋朝开始,科举考试的身份限定,也使得大量的人被断绝了做官之路。而后来对于宋代开始的这种科举身份限制,也是一直处于一个争论阶段。许多官员学者都认为,这种身份限定是不人道的,如果这样做会导致国家损失不少的人才。

但是王朝的统治者们,对于这种限定却十分赞同,他们认为科举考试是国本,所以,也必须遵循国家礼法要求来,这种身份限定,只不过是按照国家礼法规定来,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因此,随着古代王朝统治阶级的坚持,科考的身份限定,也渐渐成为了考试的一个硬性规定。

  • 商人转变身份后,其后代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了,并不是说这十类人,就没有参加科考的机会,他们还是有机会的,只不过他们需要把自己的身份转变一下就可以了。例如,商人之子的身份依旧是商人,那么,商人的孩子就可以通过通婚的手段,让儿子迎娶官宦自家的女子或者是书香世家的女子,换句话说只要这个女子不是商贾家族,并且身世清白,那么就可以娶。

一旦娶了这种女子,那么,商人之子的身份就可以进行转变了,就不再是商人。而到了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身份限制,也开始渐渐宽松了许多,只要你饱读诗书,你就可以参加科举。

另外科举考试不仅只有文举,还有武举。这也是古代王朝在不断探索科举考试的择才模式后,渐渐衍伸出的另一个人才选拔政策。

  • 科举考试究竟有多么苦?

科举考试的苦体现在三个方面,读书苦、行路苦、竞争苦。首先就是读书苦,要知道许多人穷极几十年都仅仅落个秀才的头衔。大家可千万别觉得秀才这个头衔烂大街,在当时的几个王朝里,秀才还是极少的存在,如果你获得了秀才的头衔,那么你在地方找份小吏的工作是不成问题的。

小吏在当时也算是事业编制的好工作,但如果你觉得小吏工资太低了,那么,秀才完全可以找个私塾教书或者当个账房先生,他的工资也不会低。

话归原题,古代从一个普通书生一路走到金榜题名,至少需要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科举考试一般都要求考试熟读四书五经,还有非常多的史料、文书,这些知识加在一起,全部要看完就需要近十年的时间,更别说熟读。

另外,古代科举考试虽然大部分时期都比较公平公正,但要求也非常严格,并且就算你是朝廷大官的子女,你过不了科举这一关,你照样无法上榜。

  • 科举考试不能自学成才

那么,说到这里有人就会说:科举考试能不能自学成才。答案是不能的。这又是为什么?其实,大家很多时候还是看低了四书五经等书籍的深奥程度,这些书籍能够成为科举考试的题库来源,就足以证明这些知识绝非轻易的就能够学会。

所以说,考生们必须要参加几年的专业知识传授,也就是上学,如果不上学,光靠个人是很难参透四书五经的深奥之处。因此,许多寒门学子往往会通过做工的方式赚取学费,这也是寒门难出举人的缘故,因为没钱,没有足够的学费去得到专业系统的解读,那么,单纯按照自己的理解往往是很难读到深处。

  • 第二个行路难

科举考试的会试和殿试,一般都是在京城举行,如果你家住在京城或者京城附近,那么你还好说。如果你家住在极为边远的地区,再加上古代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所以,考生们往往会提前半年或者数月就赶赴京城。

家里有钱还好,能够雇个马车带你到京城,那么,一路上就会少一些麻烦。假如,家境贫寒但是自己资历获得当地乡绅的认可,那么,或许考生还能够获得乡绅的资助,去京城也问题不大。

可是,家里又穷自己资历又不高,这样的考生,就只能够靠着自己的双腿赶赴京城。路上风餐露宿先不说,古代的中国治安环境也比较混乱,各种山贼土匪横行在乡野,考生在路上遇到劫道的,别说赶赴京城考试,能不能过劫道的这一关都难说。

据了解,在北宋末期时候,每年有近千人考生都是在赶赴京城的途中,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而殒命。然而,对于考生的千里乃至万里赶赴京师赶考的勤苦,历朝历代都很少有保护考生安全的相关政策,因此,路途的遥远和艰辛也断绝了许多考生求仕之路。

  • 第三个就是竞争苦

科举考试竞争力极大,大到什么程度,能够赶赴京师参与会试的考生,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智商非凡,而且潜力巨大。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考生,这些考生很大概率都是当地的神童一样的人物,因此,一般会试现场考生之间的竞争力非常的大,试想万人高智商同台竞争,那竞争压力能不大吗?

所以,在古代,就算你认为自己智商异于常人,也不要随意显露,因为你的眼光仅仅局限在本地,如果放眼全国,或许还能够找出几万个比你智商还高的人才。因此,能够杀到会试的人才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

通过了会试一般就已经非常成功了,这意味着你最低都是地方官员,再说实在点,从金榜题名那一刻起,你就是国家公务员体系之一了,并且还是中级公务员。(基层公务员很多都是乡试人才),而最后一关的殿试,是决胜出状元解元和探花之类的人才,这种人才往往就是人中之龙。

  • 结尾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的确丰富了古代王朝的人才选拔结构,也使得王朝人才开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积极状态,并且科举考试一定程度也保障了寒门学子入仕的道路,至少会试和殿试这两关的皇帝亲自监督,根本很难进行作弊。

而乡试这种大地区的选拔模式,也同样有中央官员下来巡视监督,一般作弊的难度也极大。因此,科举考试也可以认为是古代最公平公正的考试。不过尽管公平公正,这其中的苦也是常人无法理解。

(0)

相关推荐

  • 古代选拔人才是怎样进行的?

    现如今春光明媚,六月的脚步是愈发的近了.六月里的高考啊,一年一度,举国关注.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火力点.查看阅卷结果,每年都会有一些满分和零分之作出现,就像古代科举放榜一般,锦绣文章 ...

  • 你想知道古代科举考试的试题内容是什么吗?清代最后一届科考试题

    古代科举考试一共考三场,每一场考三天.无论乡试.会试都是这样,可以说比现在的高考更烧脑,有的考生考完就晕倒了:但一旦考上就咸鱼翻身了,朝廷直接分配工作,而不像现在的高考考上才能读.下面是清朝最后一界科 ...

  •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 ...

  • 古代科举考试图解

    古代科举考试图解

  •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选拔;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中与落榜(视频讲解)

    [知识清单]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 ...

  •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品德加分项”

    我家对面是一所市重点中学,这天早晨外出,发现无数平时在校门口横冲直撞的"三蹦子"都被交警拦住,勒令其绕道,那些开"三蹦子"的绝无二话,一个个都脚底抹油地开溜,再 ...

  • 古代中医科举考试原题

    版權聲明&閱讀須知 準提養生版面所有內容均源自網絡,不代表本平台立場.所謂身安道隆,本版旨在普及傳統中醫及養生常識,供道友參考以滋養色身.長養慧命.願民眾對中醫有認知,望國家對中醫有制度.中華 ...

  • 古代科举考试卷面满分的小楷试卷

    今天给大家展示的中国古代科举珍贵资料<超等第一名刘已千考卷>,系番禺学附生刘已千考卷,小楷书法飘逸遒劲,为考卷中之精品善本! 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 ...

  • 古代“高考”:科举考试“连中三元”是怎样一种荣耀?

    在古代,自从有了科举制度,寒门子弟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几乎可以说是读书人走向仕途.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途径.今天的高考跟古代科举考试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首先说人数,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每 ...

  •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详解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