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话”苗区千年净土释疑|绥宁苗族文化研究|李德贵

本文作者      李德贵

靖州飞山庙

“平话”苗区千年净土释疑

李德贵

巫水河流域中上游周边地区是青衣苗人口最为稠密,居住地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青衣苗居住地因交流用语都用“平话”,习惯上我们统称其为“平话”苗区,学术上称“青衣人话”,以便于区别于其他民族区域的语言。随着民族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许多民族学专家学者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诸多疑难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为什么域内至今有区别于其他苗族区的民俗民风,交流语言?大区域杂居、小区域族居的居住形式是怎么形成的?千百年来为什么不与其他民族同化?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为何极具边缘化?特别是唐末宋初受历史影响,外来他族大量迁徙落籍苗区也依然对其产生不了影响,反而被当地人同化苗民了呢?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历代王朝不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诸多方面对其有效统治。

《李氏族谱》之《石江坪籍考》文载:“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郡,唐作徽州、溪洞地,皆蛮夷所居……”这说明该区域长期以来未服王化。“太宗时为羁縻之地,属于宋,置莳竹县隶邵州……”天禧四年(宋真宗二十三年一0二0年)仕公自梨树迁徒于石江坪与土著杨姓同居焉,时不属宋者九十余年……“这样看来杨李杂居其间不受皇朝节制达九十余年。

值得一提的是“平话”苗区以巫水河流为主干的两岸周边地区山险水恶,与外界联络不畅,历来只有小贼不见大兵。苗区连桂北的山道原无主要干道,因商贸而由经商人员历代修葺,也只能翻山越岭挑担而行,车马不能通越。靠北与武冈治区所通的湘黔古驿道需经枫木界而走。枫木界临绥宁白玉、城步山口,坡长顶高,有俗语“三十六个坡,枫木界为大哥”之称,这一山岭临三县的道路经历来修筑仍只通人不过马。苗区内当口险道由当时李氏知贞公于清顺治年间的(1644)始修,同时期岩门口隘道才始修成,后由小水丰家嫁女时铺盖青石板岩门口。由雪峰山脉连接资沅通云贵的湘黔古驿道虽经由该区,但由于区内高山峻岭、溪涧纵横、春夏洪涝毁损甚多、秋冬虎狼出没;古道虽经历代修缮,也时有塞堵。湘桂商路也只经广西资源连桂北。正因为交通不能南北通达,商贸就不活跃,湘黔古驿道的政治功能强化,而商业性质弱化。区域间的民族交往少,思想不受王化,军事不被征剿。

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平话”苗区的社会影响。

“平话”苗区“属溪洞地,皆蛮夷所居,由史不贡赋……”,唐代宗、懿宗、僖宗三朝虽对其统治有所加强,但基本上是文治教化,派员管理。唐末黄巢起义的历史大动乱也没被波及。因此“平话”苗区是一个人民相对安宁,社会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地区。

唐懿宗咸通年间,土著杨氏领叙州刺史(辖地约今黔阳、会同、靖州、绥宁、城步),开始了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氏族统治。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王室衰微,天下纷争。潘金盛、杨承磊带领的飞山集团为马楚政权所灭,迫于这种形势,为保全实力,不致被马殷部将斩尽杀绝,杨再思统帅“飞山蛮”余部,以其地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这不仅挽救了处于死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杨再思服楚后,设立古州(今贵州榕江县)、龙里、潭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欧阳、新化(以上均为贵州省黎平县属)等十峒,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

杨正修、杨再思三子,唐僖宗年间(895)生,分封为徽州(今绥宁、城步大部、通道大部、新宁小部等)赤水峒(辖今绥宁关峡以北、城步以北),居杉坊(史上属绥宁,今属城步)。后梁时期(919)二十四岁进士入科,历任都统,刺史等职,其后数代为“平话”苗区的实际统治者,子孙众多,杨正修文人出仕,始终以民族团结,正本清源为治邦主旨,大力推崇读书修德,奉行乃父杨再思奉唐正朔的政治主张,对外与当时的马楚政权巧妙周旋,对内励精图治,与唐皇宗系大族亲密团结,并与“平话”苗区其他族系大姓形成默契,制定寨规族约,分山以岭为界,划地以涧为邻,立寨以坡为限等等。域内以尊老敬贤为荣,以耕读勤勉为傲,以懒盗为耻。同姓不可通婚,兄没弟及为续。强不凌弱、富不欺贫。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明等一系列教化制化措施。对域内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可进,唐僖宗(885年)生,与乃祖隐居江西吉安府。后唐庄宗称帝初期大量起用唐皇李氏人才时受职,三十八岁官至巡按都督。同光三年秋(925年),后唐以皇长子魏王李继芨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出兵伐蜀,为牵制前蜀军事战略及湘黔少数民族的武装介入,受简命为湖广直棣靖州、武冈等处都督,时年四十岁。明宗天成年间(929)南蛮作乱奉诏平蛮,屯兵于巫水流域地区。(936)石敬瑭篡唐称晋,如忘恩事仇,依附石晋则失义,如兴义讨晋则力所不及,于是举家隐居落籍于关峡梨树(原为文家村,今属插柳村)、白玉黄阳坪,会同大坡头。生七子,分居周边各处,生八女皆与土著民族联姻,后裔子孙众多。

李可进文臣武将,同光三年秋受简命兵出赣南,协助郭崇韬征蜀,授靖州、武冈等各路都督,其用兵要求是战略牵制,因此兵至徽诚各地,包括“平话”苗区实行威慑,十一月二十六日前蜀投降,后唐军入成都。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战争便告结束,可进军战略牵制任何完成。因此征蜀战争并没有对“平话”苗区有任何破坏性影响。

唐明宗(929)李可进奉诏平蛮,实际上是明宗皇朝为加强对南部少数民族的进一步统治而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同时也是对马楚政权的监督。(927年明宗册封马氏为楚王)。在这次武装行动中,可进军坚持恩威相加,以驱为主,以剿为辅的原则,并未对少数民族以杀伐。文载“未及数月逐平”,可见行动结束的迅速。在短短的四年里所发生的两次较大军事行动中,由于战争目的和具体指挥员的行动方针的原因,对“平话”苗区没有在经济、环境、人员及生产生活上造成任何损失破坏,兵民间也未产生相当的敌意,后晋石敬瑭称帝,李可进家族落籍关峡梨树、武阳黄阳坪、会同大坡头,直到后来族众外迁石江坪、鸟塘,条寨、新开田等各“平话”苗区,筑室立寨,依然能与当地各姓氏族群团结互助、相互依存。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平话”区各族群相互学习、融合促进,使该区域内所呈现的民族的生活习俗风格最终融为一体。至此,李氏族群被“平话”所同化,为绥宁苗族李姓祖先。

马希范(899-947)其父马殷,后梁为筑固南方统治,(907)封其为楚王,(927)后唐明宗再次册封为楚王并于同年建国,(932)楚王马希声去世,马希范继行楚王事,(934)后唐册封为楚王,(939)后晋封楚王,(940)后晋加封为天策上将军。

(939)年八月溪州刺史彭士愁反,马希范讨之,(940)年正月破彭,彭士愁派其子彭师暠率领各酋长乡绅献纳溪、奖、锦三州印信投降,马希范命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刘勍为锦州刺史,从此群蛮归服楚国。

这次战争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集团在湘境内对少数民族区域所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战争期间由楚国治下的武冈州军驰援湘西。由于当时“平话”苗区与马楚政权处于非军事对峙的暧昧阶段,且苗区内拥有较强大的民治武装。故此驰援湘西作为应急的马氏武冈州军并没有经由“平话”区,而是转由雪峰山脉入溪锦。

宋太宗太平兴国(980)年杨通宝入贡,被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年(991)年杨正岩来贡,其后杨氏集团先后纳土附宋,授职治理苗区,其间赤水峒主杨氏率域内治民归附宋王朝,“平话”苗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族和谐。

三、少数民族反压迫反剥削的历次武装斗争对“平话”苗区的影响甚微。

《石江坪源流述》载:“元代属武冈路,明洪武三年筑城于泥水江之右岸,改属靖州隶湖广”。元明两朝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进行残酷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苗、瑶等各少数民族先后爆发了多次武装起义。如:元至正六年(1346)吴天宝领导的反元斗争,明洪武十一年(1378)的吴勉起义,洪武十八年(1385)思州诸洞造反及明神宗时期的苗族人民的武装反抗斗争。以及李天保、蒙能等等无数次反统治反歧视反剥削的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然而这些斗争都发生在当时靖州、沅水流域、通道、绥宁的黄桑坪及其相连的广西北部地区,许多“平话”苗区子弟响应并参与了这些斗争。由于战争发生地不在“平话”区内,因此不受大的社会影响。

四、从敬人到崇神,促进了多姓族群的团结互爱。

泽广大王,“平话”苗区李姓先祖恩公,据李可进后周显德四年(957)所著《泽广神述》载:“泽广大王,姓徐,名大上,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任吉安府文掌武事兵权之职,征南时封镇国大将军……巍公先任四川麻城三载……不料敝邑守士官致仕旅归被盗所杀,通邑受害,连卑职功名掛   误,望大人转奏朝庭,谅情赦宥……徐翁转奏,唐主批复巍公复职,另行沅州芷江县,厥后阖邑安宁,绅士酬谢徐大人恩泽,而徐翁已故……唐主叹曰:助国救民,功勋浩大,唐主下旨昭立徐翁忠臣大庙。一则有功于朝庭。二则有恩于李姓,没后受封,故奉天钦泽广大王。自封后,凡有所祷叩即应,於是我祖塑刻金容玉像,自京迎圣驾於吴西。我等由吴西迎至荆楚所居之处曰梨树,建庙于双江口,置田十六亩,刻碑为记……”

从以上述言及碑文来看,李可进等由吴西迎泽广大王神像至关峡梨树建庙(今关峡梨树坊双江口)应是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这是“平话”苗区最早的人神庙,其后鹿洞(今属关下村),石江坪等“平话”区,李姓较集中的村寨建有多处庙宇以供祭祀、香火不断。

飞山圣公庙,杨再思,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为唐末代昭宗,哀帝时期诚徽苗峒区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后梁时期受册封的马氏政权,时有兵勇侵夺苗峒疆土,偷袭斩杀峒蛮同胞,介于当时马楚受后梁册封,实力强大,中和各方考虑,杨再思采取与马楚政权巧妙周旋,以保存实力。对内励精图治,加强民族联盟,推动境内各民族的融合,设十峒以其族姓执掌。建立封建领地制。对外坚持奉唐正朔,抗梁保境与马楚政权,虚以友善,实以抗争,朔源求正的政治主张。至后世其子孙能顺应时代潮流,纳土归宋,促进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和解。出现了治内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先后追封为威远侯、英济侯、广惠侯、英惠公、威远广惠王。并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在诚州建庙,“平话”苗区的飞山庙在南宋嘉熙末年(1240)始建,后来“平话”苗区杨姓人口较集中的寨落建有多处飞山庙以便祭祀。

蒿口大王庙,谱载:“苏再衡原名苏子衡,生平英勇无比,时有郑贼作乱,追贼至壬山江香花树下,因孤身无援尽节身亡。后蒙其兄子荣入京题奏,赐封为蒿口大王立庙祭祀。”

空溪文武大王庙,谱载:“苏再荣原名苏子荣,插柳苏姓入世八世祖。时有土贼郑成名作乱,领众士追贼至笔架山时,蒙山神显圣,英勇扶助。抓住郑贼至京题奏于皇,明景泰三年(1452)赐封山神空溪文武总督大王建庙祭祀。

三姓四庙在“平话”区的祭祀活动中,自始至终维系着各民族间的和睦友好。坚持净化心灵、扬善惩恶、立德感恩的思想。泽广大王立庙祭祀是为感恩。飞山庙祭祀是为颂祖,空溪蒿口庙祭是为敬勇。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打破了族系的属性。泽广、飞山、空溪、蒿口神灵为“平话”苗区各族各姓共同的祖先每年每次的祭祀,四位神明都要请到场,共同沐浴香火及子孙后裔的膜拜。作法巫师作的第一法事为《请神》便是佐证。

泽广大王祭祀日为每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开始,三日后结束(泽广大王生日为十八日)。飞山圣公祭祀日为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开始(杨再思忌日)。蒿口大王祭祀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初八开始(苏再衡生日)。空溪大王祭祀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开始,每次祭祀活动三天三晚,“平话”区内信男信女、同窗同事、亲朋好友云集,他乡外里热心人士涌至,热闹非凡。

五、婚姻交往,节日活动使多元习俗巧妙地融为一体。

“平话”区所居族群各宗系原本是有各自风俗习惯、崇尚差异的,由于域内婚嫁的相互联系,各习俗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如娶亲时送酒水食物到女方的劳务人员名叫“担保”,“首担”是这群人员中的队长,“首担”与其他担子的唯一区别就是他的担筐外还挂了一块肉和一壶酒。传说,区内有好恶作剧的一类人,当有人家婚娶好事,当天晚上天光时分把准新娘子偷抢到某处,留下标记要主人送达酒水到指定地方换人。第二天男方拜堂要赶时辰就必须按时送去酒肉与其交换。出现准新娘被偷,“首担”会被扣除工钱和补发肉食作为对准新娘子的补偿。因此“首担”一直少有人肯出任,后来有人提议,今后“首担”的挑筐外另外加一块肉和一壶酒,当晚这块肉和酒连同“首担”的扁担放在准新娘子窗下,恶作剧的见状说明主家已做准备,只好提酒拿肉走了。这原本应该是土著的民俗,只是个传说而已,但一直以来这个“首担”挂酒肉的习俗在“平话”苗区一直沿用至今。

四月初八“平话”苗区叫“乌饭节”、“救兄节”,以杨氏金花女巧施妙计救兄出柳州监狱的传说为背景的杨姓节日,申遗后该节被命名为“姑娘节”统一称谓。

“平话”苗区的姑娘是指已婚女性,姑是父辈的同辈女性,年龄大于父亲的叫“呆姑”,小于父亲的叫“腊姑”。姑的“平话”读音为(浪)、(内)。娘是母亲的同辈女性,年龄大于母亲的读(哒哒)年龄小于母亲的叫(辣巳)。

姑娘节这天清早(视被接对象的路程而定)年轻人或小朋友都要去接自己的女性长辈回家过节,大人在家备酒宴。严格来说去接的人辈份和年龄都要小于被接者。所以说接姑娘过节就等于接父母亲的甚至是爷爷奶奶的姐姐妹妹回家过节。杨姓所纪念的本族女英雄杨金花,后来成了“平话”区所有人的女英雄,把她当成了自家姑娘,于是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整个“平话”苗区都过节,成为一大型传统节日。

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平话”苗区有四天节日,所谓过节也同于过接。就是接你过来过节的本意,“平话”区是一个大长梯形地域,大区域杂居,小区域族居的村寨居住情况。过节一天不便于接客请客,于是便设了初四、初五为端午节。十四、十五叫大端午节,初四东边过节,初五西边接着过,河对岸十四过,山南边十五请,总之过节就必须接过,不接到客不叫过节。接过来、送过去、民族团结、和睦融洽。

“平话”苗区内古遗物古建筑不被破坏,古俗古言不被汉化而独立存在,古款约古规矩不受时代变迁而改变,从根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基于特殊的地型地理位置。基于千百年来域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和大的自然灾害。基于自唐末以来由外迁入境的族群与土著民族和睦相处,生息与共的民族团结。基于长期以来族人的闭关自守,反对与外族间的紧密联系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平话”苗区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紧密,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先进的东西越来越多,域内一些东西开始遗忘、遗失,汉化程度还在加快。但可以肯定是其核心的习俗、语言、民规族约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会独立存在。

图片为作者与靖州苗族女同胞合影

本文作者:李德贵,男,苗族,绥宁县关峡苗族乡花园阁村人,现为城步一中高级教师,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二胡协会会员、湖南省苗学会会员、绥宁县苗学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