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孩留学海外,考取翻译官:匠人精神,让她受益
前段时间,在翻《从加州到北京》这本书,还挺有意思,书的作者是王葳,比我高两三届的RUC校友,也许曾经在校园还曾经擦肩而过呢。
书主要记录了她大学期间退学,赴美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转而又回到国内创业的故事。一开始在网上选购书时,觉得这样的经历满吸引我,因为她的经历,必然会有跨文化的视角,买回家发现也不白买,挺有意思。
一.
作者是北京人,她从自己小时候介绍起。父辈是从事文字工作的,所以她自小比较喜欢文字,也偶有作品发表,获得了少年作家的美誉。
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报社的小记者团,高中阶段就去采访一些外国名人等,开了眼界,也为她打开了视野。她就读的是北京一所挺有名的中学,中学阶段就有美国交换生来到学校,她和这位来访的美国女孩子也结下了友谊。
由于她所在的学校很重视英语,所以高中阶段同学们的英语都很不错。不过她真正的英语突飞猛进却是因为三毛。
作者分享,由于迷上三毛的小说,她开始疯狂地找三毛文字的英译,慢慢又开始接触了很多国外小说,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因为阅读而提升。
她还有个秘笈,练习听力的时候,听不懂的词可以猜,根据上下文、语音语调等经常猜,这样猜对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慢慢地英语的语感也就建立起来了。
如果热爱,就会抓住一切机会。作者在偶然的机会结识到在北京工作的哈佛毕业生,和他成为了朋友,刚好这位哈佛毕业生和他的妻子就成为了作者高中时期的英语免费外教。
这一点,其实值得我们学习。真正的热爱和学习,其实老天都会帮你的。大家也愿意帮助努力进取的人。作者还从哈佛朋友身上学到:要多鼓励别人。
当时无论她穿啥,她怎么学习,哈佛夫妇总会表扬她,这给了她信心,后来她也学习老外这样去鼓励别人,发现彼此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
没错,我们的文化一般是含蓄的,不太鼓励直接表扬别人,这一点可以多跟西方人学习。另外,特别是对于处于学习中的孩子,也要多称赞和表扬。
二.
作者在人民大学上到大三的时候,不顾父母和老师同学们的反对,毅然主动退学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大众传播。今天读到作者的一句话,她说:在美国的几年,学会了尊重别人的见解和看法,不再轻易对别人下定义。
作者没有具体说为什么悟到这句话,而是举了不同的例子,写了若干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性格的同学们,各自不同的民族习惯、兴趣爱好、性情禀赋。
这里面也有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摇滚爱好者、比如情感取向不同于常人的同学……人面对这些包罗万象的人事物,心里肯定会有冲击,慢慢地肯定会放下很多旧有的成见,以一颗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去面对外界。因为若不如此,你根本就没法理解眼前的人和事,更别提融入他们。
有一句话叫见多识广,我很赞同。有时候我们的情绪、感受和看法等,特别是对别人的一些偏见,对一些事情的误解等,恰恰不在于别人多么的不合理,而只是我们对别人了解太少。
从而用自己的旧有观念去看待他们,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这样往往就很难理解别人,自己也弄得一堆情绪,反而以为别人不理解自己,其实放下自己的观点和执着,一切,就变了。
我读这本书挺慢,字里行间很多东西是我过去没有接触到的,不能说是多好,而是很多是新奇的,所以我刚好也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我不排斥各种我不了解的人事物,有机会都愿意多多了解他们。
三.
作者提到她在美国的一个同学,经常为现代化的问题跟她辩论,觉得中国没必要过分现代化,之前的小农经济挺好,男耕女织,比较慢节奏的生活挺好。
作者不以为然,觉得对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美国人自己占有世界很多的资源,生活便利,却不让别人生活得便利一些。
这是一开始作者的看法。及至她留学结束,回到国内,看到国内由于快速发展一些环保的隐患,环境的破坏等,觉得那位同学说得其实有道理。
西方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走在我们的前面,但是发展到一定时期,大家对工业化带来的整齐划一、金钱导向、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绝等,有很大的感触。
但是人们却总是回不去,于是你就能看到,越是在大城市,那些忙碌的白领金领们,越是在周末或者假期,到一些相对经济落后的地方去玩耍、放松。大家心里都很向往那种田园生活。根本上,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当然更希望诗意的栖居,但是工业社会却不能够,必须不断地生产、不断地消费,才能维持整体链条的运转。
我曾经到终南山见过那些隐居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很可嘉,但是生活上是真的清苦。隐居的人们,多数也真的可以安于这种辛苦。
但是真正和社会脱节隐居深山的还是少数,因为他们还是需要一些生活资料。不定期地需要下山,所以,往往是跟都市接近的浅山住了不少人,深山里还真的是人迹罕至。人是群居动物,个体精神再高洁,但是如果不能影响到整体,最后,共业的力量也是不可逆转。
所以,那些所谓欣赏阳春白雪的知识分子,更有义务和责任去传递他们领会到的精神财富,引领大家去抵达更深层的精神世界。
没有一个人,可以独活。前几天看一个视频,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授说,曾经有研究者做过统计,一个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看过的人不过七个人,但是这些发现又真的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有人不断去做通俗化和普及化的工作,去感染更多普通人。这一点,我深以为然,我们都应该一点点试着多做一些这方面的事情。
这一点,这本书也提到类似的观点。
四.
今天还看到作者从美国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米国有关部门从事翻译工作,她选择应聘的原因是自己喜欢旅游到处跑。厉害的是,她也真的通过面试,考上了翻译。
如果想从事类似的比较自由工作的人,不妨参考一下她的职业路径,当然打铁需要自身硬,要学好英语、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打好各种文化底子和技能底子,这样关键时刻,才不会露怯,有了机会才抓得住。书看到现在,发现作者有自己很清晰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同时又极其努力,这一点自己觉得很惭愧。
这几天我也在思索一个问题,如果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把自己的每一件事再做精一些,低水平地重复是没有意义的,宁愿慢些,但是每一步,更扎实一些,这样的人生,长远看,才更为从容。
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一种负责,一种不断锻造自己的匠人精神,一种认真,而不是得过且过,这样人类整体真的才可以一代更比一代好,不断进步,与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