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听苏格拉底怎样证实灵魂

解读柏拉图对话录《斐多》

作者:禤青

肉身的终章

距今二千四百一十八年前(公元前399年)。六月某日。人类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生命的最后一天。

不久前,他被雅典城邦五百人法庭,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这日是死刑执行日。太阳下山时,他得饮下毒酒,结束生命。

这日,一部巨著诞生。继《申辩》、《克里托》之后,《斐多》是大哲人升天三部曲的高潮、终章。

这部对话录,记载苏格拉底师徒圈,整整一个白天的对话,由在场者斐多(学生之一)口述。执笔者,是苏格拉底的高足弟子、同样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只可惜那日病倒了,未能陪老师最后一程。

师徒一见面,苏格拉底吩咐学生把在旁悲泣不停的妻子送回家里。老师坐在床上,蜷起一条腿用手抚摸,另一条腿伸到床下。他对学生讲:“我这条腿给锁链锁得好痛,现在痛苦走了,愉快跟着就来了”(5页)。

判决死刑后,他就被锁链锁着,今日清早,才被裁判官允许打开。

有时,老师也会抚摩几下爱徒斐多的脑袋,拨弄他那漂亮的头发(53页)。斐多坐在床边一张木櫈。

苏格拉始终和颜悦色,机智风趣,声音宏亮,丝毫不见对死亡有何忧惧:

“现在我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讲讲那边儿的事、想想我们对这些事的看法,也正是时候了。因为从现在到太阳西落,我还能做什么更合适的事呢?”(7~8页)

于是,师徒侃侃而谈。把生离死别,演绎成一场华丽大戏。

论证之一:灵魂的存在

苏格拉底认为:一辈子真正追求哲学的人,临死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许多人不懂哲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他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倒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11页)

苏格拉底从容开场,这么开解伤心的爱徒们。等会太阳下山,为师不过是扔下肉身,而灵魂喜获解脱,飞升天国到另一个世界,去开启智慧、快乐的新旅程。

但学生们不无疑虑。灵魂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真的就该信其有吗。肉体之内真有灵魂吗。灵魂真能脱下肉体自由翱翔吗。

《斐多》上半部,苏格拉底运用逻辑推理,步步为营丝丝入扣,通过二道步骤,诠解灵魂的存在。

到第二步,他指出:人一生下来,就已掌握某些“先天的知识”。是的,我们每个人可以回想,例如:时间知识,每天过到下午,你就知道不能回到当天上午去;空间知识,你见到一张仅能睡婴儿的小小床,就能马上晓得成年人不够睡。

——这种知识似乎真的无须后天学习,是灵魂先天固有的,随着灵魂一轮轮地转世。再譬如,人人有先天的大、小、相等,甚至美、善的抽象概念,幼儿园小男孩不用父母、老师传授,却能说出班上那位小女孩漂亮,明显是前世灵魂自带的。

那么看来,灵魂真是实实在在的“有”了。

“苏格拉底,我觉得你这话千真万确。我们的谈话得出了最好的结论。就是说:我们的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已经存在了,你所说的种种本质也早就存在了。我现在看得一清二楚,美呀、善呀、还有你刚才讲的种种东西,都确实存在。我觉得这都已经充分证明了。”(35页)

论证之二:灵魂的不朽

老师已证明灵魂存在。可是,学生们还是感到困惑,西米、齐贝二人这么想:肉身毁灭的时候,怎么灵魂不会随之消散呢?他们请求老师,把“灵魂不朽”也证明出来。

《斐多》下半部,苏格拉底继续运用三段论,复杂而精巧的推理阵列,穿插迂回,最后祭出独门必杀技——助产士话术,最终使爱徒们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

“那么灵魂是不朽的。”

“对。”

苏格拉底说:“好啊,我们能说,这已经证明了吗?”

“是的,苏格拉底,非常美满地证明了。”(81页)

苏格拉底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此恕不剧透,直接读原文,岂不更好。

西方哲学有“三大公设”,灵魂不朽是其中之一。借助这样的公设,引导人心向善,这恐怕是苏格拉底的苦心旨归。

灵魂不朽论证成功时,苏格拉底说:

“可是我的朋友啊,有句话我们该牢记在心。假如灵魂是不朽的,我们该爱护它,不仅今生今世该爱护,永生永世都该爱护。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如果疏忽了它,危险大得可怕。因为啊,假如死可以逃避一切,恶人就太幸运了。他们一死,他们就解脱了身体,甩掉了灵魂,连同一辈子的罪孽都甩掉了。可是照我们现在看来,灵魂是不朽的。它不能逃避邪恶,也不能由其他任何方法得救,除非尽力改善自己,尽力寻求智慧。因为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除了自身的修养,什么都带不走。”(84页)

全书精髓理念:你要喜欢论证!

二千四百多年之后、科学昌明的今日,看看《斐多》的灵魂论证,也许算不上特别成功、精彩。

笔者总结自己的有限阅读,似乎能够这么说:对论证是否喜好,是古希腊文化(被标签为西方文化源流)风格与东方古典文化风格的重要分野之一。

我们学习国学知道,至少在形式上,儒家传统经典不大讲究逻辑论证,说理中论题、论点、论据、论证方式等要素不甚清晰,《论语》全书不易找到一个(形式上)完整的论证。而《斐多》却把论证的形式、实质,看得非常重要。

全书中间位置,在完成“灵魂存在论证”之后转向“灵魂不朽论证”之前,有一段对论证的重要性的论证,令人感到震撼。

他(苏格拉底)说:“都一样。不过我们首先要防备一个危险。”

我(斐多)问:“什么危险?”

“有些人变成了‘厌恶人类的人’,我们也有危险变成‘厌恶论证的人’。一个人要是厌恶论证,那就是槽糕透顶的事了。厌恶论证和厌恶人类出于同样的原因。”(54~55页)

何谓论证?在逻辑学,论证是基于一组“前提判断”,证明一个“结论判断”的真值的尝试。通俗讲,它是“摆事实讲道理”、是说服自己和说服别人的一种思维方法、操作程序。喜欢做论证的人,倾向注重人际间的自由沟通、充分表达、互相尊重、包容异见,并积极寻求共识;却自然而然地,鄙弃独断专行,克服情绪化,与盲目、愚昧划清界限。

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喜欢论证是人的本性。不过人人皆知,在实作中,轻信附和比较省事;学习逻辑运算、搜集证据、归纳演绎,相对费劲、烧脑。凡人都倾向偷懒、怠于较真。但从《斐多》看,中西区别,应该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后  记

太阳正在西沉。苏格拉底接过官差递来的酒杯,“伊奇啊,他非常安详,手也不抖,脸色也不变。……他说完把杯子举到嘴边,高高兴兴、平平静静地干了杯”。 (97页)

苏格拉底终年七十岁。

这幕大戏,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底色。笔者曾经读过一些欧美作者写的教科书、理论书,各个科目差不多,其导论部分几乎都讲到苏格拉底、升天三部、《斐多》。

乔布斯有句名言:我愿意用自己创造的所有财富,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对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