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十、十一章
《道德经》
第十章
-1-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马王堆版《道德经》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
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2-
王弼《道德经注》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於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雌应而不昌,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言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生之,
不塞其原也。
畜之。
不禁其性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玄如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苏辙《老子解》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魄之所以异于魂者,魄为物,魂为神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魄为物,故杂而止;魂为神,故一而变。謂之营魄,言其止也。蓋道無所不在,其於人為性,而性之妙為神。言其純而未雜則謂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則謂之樸,其歸皆道也,各從其實言之耳。聖人性定而神凝,不為物遷,雖以魄為舍,而神所欲行,魄無不從,則神常載魄矣。衆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則神聽於魄,耳目困以聲色,鼻口勞以臭味,魄所欲行而神從之,則魄常載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載魄,使兩者不相離,此固聖人所以修身之要。至於古之真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其道亦由是也。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神不治則氣亂,強者好鬬,弱者喜畏,不自知也。神治則氣不妄作,喜怒各以其類,是之謂專氣,神虛之至也,氣實之始也。虛之極為柔,實之極為剛,純性而亡氣,是之謂致柔。嬰兒不知好惡,是以性全。性全而氣微,氣微而體柔,專氣致柔,能如嬰兒極矣。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聖人外不為魄所載,內不為氣所使,則其滌除塵垢盡矣。於是其神廓然,玄覽萬物,知其皆出於性,等觀淨穢,而無所瑕疵矣。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既以治身,又推其餘以及人。雖至於愛民治國,一以無心遇之。苟其有心,則愛民者適所以害之,治國者適所以亂之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者,治亂廢興所從出也。既以身任天下,方其開闔變會之間,衆人貴得而患失,則先事以徼福;聖人循理而知天命,則待唱而後和。《易》曰:先天而天弗違,非先天也;後天而奉天時,非後天也。言其先後常與天命會耳。不然先者必蚤,後者必莫,皆失之矣。故所謂能為雌者,亦不失時而已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內以治身,外以治國,至於臨變,莫不有道也,非明白四達而能之乎?明白四達,心也,是心無所不知,然而未嘗有能知之心也。夫心一而已,苟又有知之者,則是二也。自一而二,蔽之所自生,而愚之所自始也。今夫鏡之於物,來而應之則已,矣,又安得知應物者乎?本則無有,而以意加之,此妄之源也。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其道既足以生畜萬物,又能不有不恃不宰,雖有大德,而物莫之知也,故曰玄德。
魄,白也,故精白与元同色。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
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谓欲为柔致气,法儿小时。
人身像天地。览,广也。疵,恶也。非道所熹,当涤除一身,行必令无恶也。
人君欲爱民令寿考,治国令太平,当精心凿道意,教民皆令知道真,无令知伪道耶知也。
上士心通,自多所知,知恶而弃,知善能行,勿敢为恶事也。
男女阴阳孔也。男当法地似女,前章已说矣。
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
第十一章
-1-
[原文]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马王堆版《道德经》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
王弼《道德经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苏辙《老子解》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竭知盡物以為器,而器之用常在無有中。非有,則無無以致其用;非無,則有无以施其利。是以聖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徹。知兩者之為一而不可分,則至矣。
古未有车时,退然,道遣奚仲作之。愚者得车,贪利而已,不念行道,不觉道神。贤者见之,乃知道恩,默而自厉,重守道真也。
亦与车同说。
道使黄帝为之,亦与车同说。
此三物本难作,非道不成。俗人得之,但贪其利,不知其元。贤者见之,还守其用。用道为本,贤愚之心,如南与北,万不同。此三之义指如是耳。今世间伪伎,因缘真文,设诈巧言。道有天毂,人身有毂,专炁为柔。辐指形为錧鎋,又培胎练形,当如土为瓦时。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皆耶伪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
无用之为用
古人有言曰:“得鸟者,罗之一目。然张一目之罗,终不能得鸟矣。鸟之所以能远飞者,六翮之力也,然无众毛之助,则飞不能远矣。”以是推之,无用之为用也大矣。
古人说:“罗网上的一个孔就能捕获鸟,但是只有一个孔的网是永远捕不到鸟的。鸟能够飞远,靠的是健壮的羽毛,如果只有健羽而无其他羽毛,也是飞不高的。”由此可知,看似无用的东西,却起着巨大的作用。
故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矣。”
所以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削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尚有用乎?”
庄子说:“知道无用才能跟他谈有用的问题。大地不是不广大,但人们所占之地不过能容下双脚就可以了。但如果把脚下以外的都削掉,直到黄泉,那么脚下这块地还有用吗?”
惠子曰:“无用。”
惠子说:“当然没用了。”
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说:“那么无用就是有用,这个道理不就明白了吗?”
昔陈平智有余而见疑,周勃质朴忠而见信。
从前陈平的智谋很多,却被刘邦疑忌;周勃的心地质朴而被认为忠实受到信任。
夫仁义不足相怀,则智者以有余见疑,而朴者以不足取信矣。
可见仁义不需太过,智者因智谋有余就会受到疑忌;朴者因智谋不足却得到了信任。
汉征处士樊英、杨厚,朝廷若待神明。至,竟无他异。
东汉征召隐士樊英、杨厚等人,朝廷待若神明。但他们到京后,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李固、朱穆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
李固、朱穆认为这种隐士只是欺世盗名之辈,没什么可用之处。
然而后进希之以成器,世主礼之以得众。
但后来者却希望步这些人的后尘而成大器,君主之所以以礼相待,就是为了招揽更多的人才。
原其无用,亦所以为用也。而惑者忽不践之地,赊无用之功,至乃诮讪远术,贱斥国华。不亦过乎?
考其“无用”的意思,也就是以“无用”为用,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会忽视了足下的无用之地,冷落了无用的人,甚至排斥真才实学,轻视国家英才。这不是太过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