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韩彦” 征文 | 忆家乡韩彦 | 作者:卢乃红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敌家乡一盏灯”。中秋之夜,悠悠乡愁又涌上心头。虽离开老家多年,但那里的人和事,甚至一草一木都在脑海中从未远去,犹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在静寂的月夜挂上树梢,随思绪翩翩起舞。

红色基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这耳熟能详的话语出自《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的老家韩彦村距“愚公故居”不到10公里,推开大门就能看到神话传说里黄帝祭天的“天坛山”,现在它已成为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么看来,我也是地地道道的“愚公”后代。周边很多人都说住在我们韩彦村,身上都会有一股“仙气”。想想也是,路西队我小奶奶今年99岁,路东队我大姨今年94岁,她们耳不聋眼不花,甚至可以挑水做饭。
小时候除了听“愚公移山”故事外,听得最多的就是韩彦“本土”的革命英雄传奇故事。主讲人是我的四叔卢跃庭,他小时候为了听这些故事,每晚都陪着我的老爷睡在牛圈里,直到听得睡着觉为止。叔叔卢跃庭曾担任过韩彦村党支部书记、下冶乡副乡长,可谓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对村史村情了如指掌。每次家庭聚会都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抗日英雄卢书英”、“西山枪局”、“七孔窑伏击战”等红色革命故事,我们的思想就是在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中得到了升华。
上小学时,村里的文化娱乐生活非常匮乏。“肚皮基本靠饿,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看门基本靠狗”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1985年全村才通上了电,记得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放鞭炮庆祝。当时还没有电视机,唯一的期待就是几个月能看一场电影。当时放映员名叫“薛中孝”,在我们那里相当“吃香”,走到哪都会有一帮人追随。我们的小学距离大队部比较近,只要有电影第一时间就能知道,然后就嗷嗷直叫奔走相告,下田干活的大人们不用听“大喇叭”广播就知道这个“好消息”了。
看电影对孩子们来说就像是过大年,必须要有“仪式感”。我们常常顾不上吃晚饭,就匆匆来到现在“中共韩彦特别支部纪念馆”这个位置,搬上几块石头放在地上抢占地方。记得有次在欢呼雀跃中,我们把一片油毛毡点燃起来在空中扔来扔去,没想到燃烧的液滴落到同学王圈的脸上,烫了几个“花点”,我赶快承诺送他一本《小楷》作业本,让他不要向老师和父母告状。第二天王圈同学很配合地带了顶“皮耳巴帽”,把脸部烫伤的地方盖得严严实实,总算把“危机”化解掉了。
当时看的最多的就是《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红日》等革命战斗影片。我常居高临下坐在常方席医生开的药铺旁的台阶上,每每看到激烈的枪战片段,全身都紧张得哆嗦起来。红色革命电影看多了,我们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去“打仗”。
我们所谓的“打仗”,无非就是放学后在田地里一帮人追着一帮人扔“土坷拉”,有时候还“动动手”。当时韩彦村有三支“部队”:一支是由我亲自指挥的“路西部队”。主要“将领”是常海周、常海现、卢广周、常全民、卢来喜等小伙伴。当然还有赵永军、王圈、常武忠、常小迷,以及常银环、卢琴等女同学。可以说规模庞大,人数众多。另外一支是由常平周指挥的“路东部队”,主要成员有张二军等人,战斗力指数一般。由于人数较少,主要靠他们哥哥“外援”作战。还有一支是柴东风指挥的“前南沟部队”,主要成员有王东、薛红专、毛云等人。由于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放学后急着回家无心恋战,战斗力指数最低。
我带领的“路西部队”每次“打仗”都是常胜将军。一方面是“主场”作战。因为我们这帮人都住在学校边上,随时可以放下正在吃饭的饭碗参加“战斗”;另方面是我们“训练有素”。记得有次在路西“三棵柿树”对面坡上几米高的渡槽上“训练”,堂弟卢广周跳下去后扭到了脚。为了弘扬这种“敢死队”精神,授予他“大元帅”称呼。再一方面,我们的部队纪律严明,决不允许“背叛”。记得有次常海周和常海现两兄弟受“路东部队”总指挥常平周的“蛊惑”,不想跟我们玩。我部随即派出“战斗小分队”守在他们上学的路口不让他们过。结果他爸爸找到我家里告状,我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后才解除了“军令”。后来我去下冶初中上学了,就没有机会再“打仗”了,我这个自封的“三军总司令”也就“光荣退休”了。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尚武崇德,守护河山。时隔多年,想想小时候那种过家家式的“打仗”,不正是我们韩彦村革命先烈们的那种尚武精神吗?

拼搏进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为易。”我们韩彦村人天生就具有不畏艰苦、百折不挠、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精神。现在闻名中原大地的千亩红果标准化生产基地,从最初的艰难决择到现在的硕果累累,都是一代代韩彦人敢为人先、拼搏进取的时代凯歌。
韩彦村地处山区,当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我们的父辈住的土窑洞都是一镐头一铁铲挖出来的,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跟“愚公移山”的版本一模一样。我父亲卢跃武80年代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盖起来的两座土房,都是用黄土放进夹板里用石杵一层层夯实筑起来的,虽几经风雨但依然矗立在村头,成为父辈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历史见证。遗憾的是现在村里很多土房都拆掉了,后人的记忆逐渐变得模糊。仅剩的几座土房,成为韩彦村“最后的山水诗,永远的桃花源”。
我带着父辈们这种精神于1990年3月份参军入伍,先后当上了副班长、班长。1992年,我在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在下冶高中上了一年多,但考的是高中文化课程),奋战了一个多月,身体瘦了8斤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桂林陆军学院。军校训练很苦,要求很严,实行全程淘汰制,稍有不慎就会被退学,将重新回到广阔的农村。我在体能训练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自我加压,经过两年“地狱式”的磨练顺利毕业,成为人民军队里的一名军官。后来我又从陆军转到海军,从南海舰队转到东海舰队,从军事干部转为政工干部。每次转型都是一场挑战和蜕变,都是一场磨砺和重生。
记得我调到海军快十六支队(正师级)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为提高业务水平,每晚都加班到深夜。我们的办公楼在半山腰,到宿舍有800多米的陡坡台阶。当时没有手电筒,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为了防止摔倒我从一个一个台阶上爬着下来。当时写材料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境界,要求自己“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必出“精品”。为了搞好文字材料常常失眠,有时候半夜醒来,突然想到一个标点符号有误也要立马起床修改。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写的材料和文章深受部队首长的肯定。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海军》《舰连政工》《中国海洋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并在地方举办的新闻大赛中多次获奖,完成了从“大老粗”到“小秀才”和“土记者”的转变。后来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也换了不少单位和岗位,但工作都是勤勤恳恳,都能干出“亮点”。
我常想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多少本领可言,之所以能顺利走到今天,最关键的是传承了韩彦人民那种不服输、不气馁、不叫苦、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进取和担当精神,不丢本色、创造特色,一口一口啃掉“硬骨头”,一步一步赶走“拦路虎”,真正做到“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以心向善

老家韩彦是“割肉行孝”孝道文化发祥地之一,父辈们对我们说的最多的是做人要行善积德。在我的记忆里,我的母亲陈书兰就是个淳朴善良的人。当时石板河村有个孤寡老人名叫连德茂,家里条件不太好。但因为是远亲,我母亲看他生活困难,无法照顾,就经常让他到我们家住上一段时间。母亲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来照顾,有啥好吃的第一个端给他,在那种缺衣少食的年代,搞得我们这些孩子很有意见。有次他要回家,母亲和我把他送到几里开外的上冶桥。母亲担心他路上太渴,就在路边的小店里买了瓶啤酒,但又担心他拿着不方便,便把啤酒瓶拴在他的衣袖管上,一再叮嘱他:“热的时候多喝几口啊。”
受母亲的影响,我长大后对“感恩”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把父母接到浙江温州住了十多年,特别是婆媳关系非常融洽,用母亲的话说:“连脸都没有红过。”1999年,我们怕父母年龄大了以后不方便来我们这里,再次邀请父母来到温州住了几个月。不料父亲在返程的路上突发脑梗从此卧床不起,好在家里有大姐、大哥、二哥等人细心照顾。
因为我不经常在父母身边,对他们也照顾不上,但只要他们需要什么,我都能尽力满足。为了让父母住的舒适,我请人把家里的窑洞吊了顶搞得亮亮堂堂,为父亲买了电动轮椅和按摩器等等。有人说我给父母买这买那是因为我有钱,我想这决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心的问题。其实,我的经济收入也很一般,我现在开的车子还是多年前买的,也是是我单位和小区里最破、最差的车子。从孩子上小学起就开始说换车,现在孩子都上高中了,依然舍不得换。说真的,我不是故意装什么低调,因为家庭方方面都要开支。但我从来没有自卑过,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自信。
老家有句俗话:“吃饭穿衣看家待。”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生活有深刻的感受,勤俭持家、量力而行是我生活的原则。但如果父母需要什么,我必须大方起来,因为一辈子都偿还不了他们对我的恩情。
愿我们树立良好的家风,每个孩子和父母都能做好表率,把韩彦村新时代的“孝道”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悠悠乡情

我虽然离开老家三十多年了,但我心系家乡的心从未远去。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看当年供路东和路西两个生产队吃水的水井,看看水井上方亭子顶上写满捐赠人姓名的木椽梁,回忆“西山枪局”为躲避敌人的搜索而把枪藏在水井匣子里的革命传统故事。我也经常给孩子讲,我走南闯北到过不少地方,但至今韩彦村的一些山岭、沟壑和仡佬、疙瘩都还没有去,所以每次回家我都要绕着村子转转看看。去前南沟看看距离村中心最远的杜常青家旧院,去北坡看看当年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张国军的故居,去上岭看看住在路边的崔海军老师家的变迁。在走走看看中,我也算开了眼界,弥补了早年离开家乡后那段记忆的空白。
我对村里人的充满了深深的感情。我跟村里的现年60多岁的“老秀才”戴志杰因为文学爱好至今保持了30年多年的联系。我和比我父亲年纪还大的常方杰爷爷在西沟坡上放牛时成了朋友。我和比我哥哥年龄还大的薛中奎因为我偷了他的甜瓜而成了知己。特别是在常方杰爷爷和薛中奎叔叔生病期间,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坐到他们床头,给他们讲儿时的故事,逗得他们哈哈大笑。而今他们都已去世多年,唯有音容笑貌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我虽然回家很少,但只要老家的人需要帮助,无论是政府层面过来招商的,还是个人过来找工作的,我都决不推诿、真心相待、鼎力相助。2006年,我村上岭队的崔立红在浙江丽水修高速公路时摔伤了腰。当时老板不想管,医院不让住。我得知消息后二话没说,开车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行程几百里赶到医院,帮他化解了纠纷,解决了难题。还有路东的吴会东、戴志杰人等,他们都是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但在我眼中都是“贵宾”,他们来温州后我也操了不少心,费了不少力。我因能力有限没有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啥贡献,有时候真的感到很惭愧。能对来温州的家乡人民尽一份薄绵之力,也是对家乡的反哺和回报。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次离开老家,特别是坐上济源到洛阳的大巴那一刻,我的心就非常难过,时常泪流满巾。“离别是索,牵住脚步往回挪”,我知道我对家乡有太多的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深情,我的生命已经深深地融入家乡这片热土上。
最近又得到消息,河南省白马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济源市和下冶镇的大力支持下,拟投资建设把韩彦村打造成红色旅游景区。这是令我们几代人都振奋不已的好消息、好路子、好前景。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

作者简介:卢乃红,韩彦村人。现在浙江温州工作。

(0)

相关推荐

  • 栗旭晨||东西忻县合并前后

    1946年夏秋之交,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同蒲路北线的大部分城镇,晋北的敌人龟缩在忻县城内负隅顽抗.党中央为了更好地打击和围困忻县城的敌人,决定将同蒲路北线路东的忻县.崞县.代县三县由晋 ...

  • 老家盂县--大汖村

    "太行深处有人家"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驱车前行在盂县梁家寨乡的深山沟谷中藏匿着一座北魏时期就已存在的古老村落大汖村有山有水,为之汖(pìn,当地人读chang) 村里的老人说&quo ...

  • 新四军历任首长——张云逸副军长(12)

    1939年5月4日,张云逸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大会上讲话. 7月上中旬间,张云逸同叶挺到金寨县,进一步对桂系驻安徽当局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会谈中,廖磊虽然比较冷淡,但从结果看,双方还有团结的愿望 ...

  • “红色韩彦” 征文 | 雨中韩彦 | 作者:史爱丽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红色韩彦” 征文 | 每一颗红果,都注册了韩彦村的隐喻与荣光 | 作者:钟志红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红色韩彦” 征文 | ​你好,韩彦 | 作者:​张耀中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红色韩彦” 征文 | 唱我韩彦好风光 | 作者:程虎山

    天下作文三千卷, 唱我韩彦好风光. 俯掬黄河一湖水, 仰枕王屋百道梁. 西望明月耀秦汉, 东指红日照洛阳. 白马河畔讲孝道, 杂货铺里故事藏. 老李家居京都地, 吴振就是韩彦郎. 特别支部党员会, 七 ...

  • “红色韩彦” 征文 | 饮马潭记 | 作者:卢施君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红色故事” 征文 | “宝山娘”的故事 | 作者:​郭红文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红色故事” 征文 | 一代炮兵战神——李健 | 作者:郭红文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征文 | 我的宣化街 | 作者:郭红文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话说济水” 征文 | 济水,你在哪里 | 作者:郭红文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