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路南端,太平路临海处有一个半圆形空地,现在是一处花坛。这处位于青岛前海海滨绝佳之处的一角,每天都会有无数行人、游人路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有着一段沧桑的历史,植被的中心位置曾有一座足以见证青岛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纪念碑。这处地址的前世,竟是如此的命运多舛、饱经沧桑。在建中的叶世克纪念塔
德占时期威廉皇帝大街(今太平路)街景照片,左边是“叶世克纪念塔”,“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之上飘着德国国旗。
1901年1月27日,德国派驻胶澳的第二任总督、海军上校叶世克因染伤寒病死于青岛。同年夏天,德皇威廉二世命令胶澳殖民当局在青岛湾海岸(青岛路南端)特修此塔以示纪念。1904年初,叶世克纪念塔建成。建碑材料主要取自青岛本地的石材,建筑为八面亭形,上立一高塔,通高约16米,每一个面钉有铜片,正南的一面刻有叶世克的肖像,其他五个面均以德文记录德国占领青岛的过程。
德国强占胶州湾,日本也对青岛垂涎已久。1914年11月,日本击败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塔身的铜牌揭去,外观基本未动,只是将纪念文字改为日本占领青岛的“功绩”,并更名为“大日本帝国占领青岛纪念塔”,此碑又成为日本侵占青岛的炫耀标志。1919年4月29日至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三国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在中国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这也为成为最终引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在中国人民巨大压力下,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胶济铁路和青岛回归拉开帷幕。1922年12月1日,中日在北京签署《山东悬案细目协定》,中国付出巨款后,赎回了青岛主权和胶济铁路。1931年,青岛路南端的纪念塔,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德国人对碑的位置进行的精心选择,它正对总督府,背山面海,与总督府、观海山顶恰好构成一条城区对称的轴线。山东省银行民国十三年(1924年)伍圆银圆券 正面图景青岛太平路纪念碑1922年12月10日,中日双方在青岛举行了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收回青岛主权,青岛结束了它长达25年的遭受德日殖民统治的惨痛历史。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对塔进行改建,将日本人的痕迹抹掉。
1923年12月10,暨接收胶澳一周年纪念之际,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重新制作了纪念碑铜牌,镶嵌在接收纪念亭中。记录中国收回青岛的过程,碑文长达百余言,并详述接收的前后事宜和参与其中的相关人员。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载,青岛接收纪念亭碑上刻有《胶澳接收纪念碑铭》,铭文4字为韵,计112韵。碑铭作者是曾任青岛接收行政委员会、青岛接收公产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岛行政接收副主任兼代委员长的王大桢(湖南醴陵人,字芃生,后以字行)。
聿维胶澳,琅琊古津。黄海为池,崂山为城。
地接邹鲁,岛近田横。儒侠熏陶,俗厚民醇。
海鸥往返,忘机息神。浑浑噩噩,不知几春。
瀛寰既通,华洋多故。甲午丧师,辇金失地。
连衡定策,三国遥致。武装调停,德俄法比。
辽东虽复,索酬继至。密约造因,旅大骈弃。
巨野教案,戕德憎二。三舰远涉,军威小试。
九九为期,卒屈廷议。明春约成,德宗廿四。
于以久假,河山遂异。是为胶澳,德管伊始。
回湾百里,高建鹫幡。大兴土木,比厦连轩。
设险守固,筑垒修垣。樯帆辐辏,车马尘喧。
工商富庶,人物殷繁。百年远计,固蒂根深。
爰及甲寅,欧战倏起。烽烟弥漫,世界披靡。
东邻举兵,舳舻西指,水陆合攻,沉船夺垒。
折入于日,民国三纪。拔帜易帜,无殊彼此。
誓言归还,载在丹匦。巴黎和会,休兵敦睦。
星轺西征,士女属目。暂缺金瓯,庶几完复。
将信犹疑,梦蕉覆鹿。盟约不爽,时机待熟。
辛酉之冬,会于华府。玉帛相将,修文偃武。
熄尽塞源,约还故土。续议于京,明年夏序。
尊俎折冲,叩端承绪。细目既定,各得其所。
此塔随之更名为“中国接收胶澳纪念亭”。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1939年12月11日拆毁胶澳接收纪念亭,在原址举行改建“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奠基仪式。1940年1月10日,该塔落成。伪青岛市政机构——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周年纪念同时举行,并在该塔纪念碑上镌字“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周年纪念”留念。
塔中,有侵华日本陆军中将板垣征四郎题写的“东亚建设之础”石碑,这块受到轻微损坏的石碑,如今静静地横卧在青岛市博物馆后门左侧的草地上。“东亚建设之础”石碑背部,是“板垣兵团入城纪念碑”,该碑所立时间为昭和十六年二月即1941年2月,立碑人为“青岛广岛县人会”,碑文由青田忠重、友井微山两人撰书。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民国青岛市政府对纪念塔进行改建,重建青岛市接收纪念碑以示胜利纪念,重新粉刷,焕然一新。重新书写的碑文记录了抗战的功绩。青岛抗战碑文的黑花岗岩板镶嵌在石柱之间。碑宽1米,高2米左右,由当时的青岛市长李先良题词,书“山海重光”四个字,字高宽各40厘左右,左侧刻有“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字样。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山海重光”碑面文字被水泥抹封,后曾被改为“中苏友好纪念塔”。1967年12月,红卫兵将石碑以及纪念塔彻底拆除。此碑残存“重光”二字,几经辗转进入青岛市博物馆庭院室外一角散置,刻有“山海”二字的一半失踪至今踪迹全无。
1967年,青岛市革委会为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大兴土木,准备在此建一座全国最大的毛主席石雕像。花岗岩整体石料采自浮山,就是当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采石场。12月,在将矗立在青岛路头饱经历史沧桑的纪念碑拆掉后,海岸也已经修建好了临时码头。在众多建设者的努力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但此时中共中央通告全国停建大型主席塑像,至此工程停建,再无后续。
毛主席的雕像停建后,过了很长时间,海边的石墙才恢复原貌。并在拆毁的纪念碑的原址上建了一座古典式的语录墙。文革后,语录墙也被拆掉,后建了花坛,一如现在的景象。
岁月流逝,如今位于原青岛路南端、太平路花坛处的遗址,曾经的历史已经少有人知了,但老青岛每每看到老照片、或是谈到它时,仍会叹息不已。
1980年8月,在民众呼声中,威海市重建了与“青岛接收纪念亭”命运雷同的“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同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将纪念塔列为威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全市开展爱国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好教材。2017年,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组织专业队伍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再次进行维护施工,对“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八个大字以及东侧塔基小字进行了处理,清理了塔面锈迹,并修补了断裂的石质护栏,使其再焕新颜。历史不应忘记!自上世纪90代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青岛热心市民积极呼吁在原址处重建抗战胜利纪念碑,此碑的重建与历史过往实是具有重大意义。1897年11于14日,德军在胶州湾登陆侵占青岛,从此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达17年之久。为了唤起市民的国防意识,让市民牢记国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1998年我市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警报试鸣日”。德国侵略者之后,日本侵略者又曾两次侵占青岛,实行殖民统治累计长达15年之久。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致敬和纪念,是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在和平年代,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曾经经受的屈辱的国耻,更应该牢记那些为国家牺牲奉献的英烈、先人,更应该尊重历史、铭记历史!那座历经德占青岛、日本两次侵占青岛、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时期的珍贵历史印迹,那座命运多舛的纪念碑已消失了半个多世纪......本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青岛档案馆及城市档案论坛网友提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