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疫”色变?来看看“疫”字的前世今生
艺述史官方原创
现阶段呢,很多朋友都处于一种“谈疫色变”的状态,各种关于疫情流感的消息也是满天飞。这期间,有些网友提出了一些问题,“古人那么爱打猎,经常会吃野味,为什么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严重呢?”而且,我从苏东坡的作品当中,还真找到了很多吃野味的记载,比方说“泥深厌听鸡头鹘,酒浅欣尝牛尾狸”;还有“士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一个蝙蝠、一个果子狸,那简直就是我们现在的心头大恨。
那古人是怎么防治疫病的呢?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疫病的记载了。《黄帝内经》当中还记载,“五疫之至,皆向染易……避其毒气。”这里就指明了疫情是会传染的,想要预防,得隔离。那古人怎么没有大范围传播呢?主要就是交通不便,人员流动不大,还有就是病毒的变种能力没有现在强。
那说了一些古代的疫情情况,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会用“疫”这个字来代表传染病呢?
老规矩,我们先从《说文解字》这本书来看,对“疫”字的解释是:从疒从殳。分成两部分看:疒和殳。
从疒,在《说文解字》中是:疒,倚也。也就是人生病了,需要倚靠。从它的甲骨文当中,我们也能看到:左边或右边有一张床,上面倚靠着一个人,这个人浑身冒汗。
我们再来看“殳(shū)”。
殳(shū)是古代的一个武器,用竹木做成的。这点从它的象形字当中也能看出来,这种兵器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
说完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放在一起想想,“疫”这个字会代表传染病是因为古人因为打猎食用了野味,导致自己生病发汗,传染给别人。所以,疫这个字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疫,民皆疾也。就是一旦染上疫情,就是所有百姓的疾病,也说明了传染这一要素。
但是在疫病来临之际,百姓们并不会束手就擒,人人拿着武器向病魔进攻。这也是我们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最好的武器,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面对疾病的团结精神和奋战精神。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希望我们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