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二十种方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掌握并熟练运用常规的启发式教学形式进行施教,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魔术般的诱惑力,成为学生求知欲渴的动力。
启发式教学的二十种方式
(1)目标启发式
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要明确本专业课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和要求;还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各个单元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每堂课的要求,指出重点、难点、疑点、关键和要求掌握的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疑吸引式
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这样就能拓开思路,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它是从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从中寻觅问题的“归宿”和“落脚点”。在知识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均可应用。
(3)提问启发式
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①点明知识规律性的提问;
②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提问;③分析或概括性的提问;④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提问。
(4)比喻启发式
教师要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激发学生联想,启发思维,进行对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地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讲解抽象的概念时,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加以说明。一般地说,越是深奥、抽象的道理,越需要借助比喻。教师要对比喻的素材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加工提炼,注意比喻的通俗性、科学性和理想性。
(5)反诘启发式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理解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解答或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诱导下,进一步开动脑筋,经过独立思考,自觉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找出正确的答案。
(6)提示启发式
提示启发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突出强调为特征的。它包括关键型、奠基型、例示型、比较型、实验型等形式。不管哪种提示,都是教师明确地强调问题的实质或准确地显示问题的突出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正确思维,同时也兼有激发学生的性质。
(7)点拨疏通式
是教学中调整学生注意力、纠正马虎认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手段。学生认知中思维受阻引起中断时给予必要的指点,促进顿悟的瞬间思维引导。常以随时发现即时处理的方式贯穿教学始终。如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则说“现在有的同学已不在教室了”加以提示。教师教学中巧妙提示和点拨疏通常使学生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愉悦之感。
(8)情境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筋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几种形式:①情趣结合。②情意结合。 ③语言启发。④环境启发。
(9)示范启发式
示范启发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规范化示范来启示学生掌握某一技能的启发方式。它包括潜在型、解题型、操作型、口语型、榜样型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都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规范化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示范启发式的本质是向学生展示规范化的过程。
(10)类推启发式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突破教材难点,引起他们的相关联想。通过概括化的活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学习。运用此法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去探讨新知识和未知领域的东西,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感性认认的实际出发,达到开发智力和开发能力的效果。
(11)对比启发式
教学中对相互关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理解,积极思考去获取知识。
(12)直观图示式
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运用各种教具、学具、电教手段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有思考性的演示或操作。图示式启发基本上是以用线段、字母或各种符来勾画展现若干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征的。它包括体系型、推理型、展示型等形式。而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以最简明的网络或符号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13)讲练引导式
指教师在讲练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思维导向,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表现是,教师循循诱导于前,步步启发,学生求索于后,自行分析,综合、消化得出结论。
(14)研讨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抓住关键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各抒己见,共同做出结论。
(15)探究引路式
指教师在探究课中运用的启发式引导。探究中,“导演”在关键处思想引路,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地“排练演出”,使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民主的色彩,使学生各得其所。
(16)假设式启发
假设式启发是以虚构的事例来说明某一观点是错误的,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接受正确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赞同某一错误观点的不正常情况,这时,教师就不应硬性制止,而应用假设式启发,即用归谬法的论证步骤。一般是首先假设错误观点是正确的,再按错误观点的有关条件进行推理,结果引出矛盾的或是荒唐的结论,从而否定错误观点,肯定正确观点。
(17)情感启发式
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使讲课格外生动、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知识。
②教师在进行教育性教学时,运用恰当的面部表情,能更好地传神入微,让学生领会教师的心意。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渗入学生的心头,给予巨大的精神力量。心理学中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由于发挥了情感的信号效能,使学生感受到从教师的语气中、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而产生的奇妙现象。
③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表情,可制止某些学生的不适当行为,不破坏整个课堂气氛,也不损伤那些学生的自尊心,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通过恰当表情,使语调抑扬顿挫,面部体态适当变化,也符合注意力规律,有利于学生注意的保持。
(18)自学指导式
教师在自学辅导课中研究教法,进行自学的思维引导。要求教课前应选择设计怎样区分教材主次,易混淆的知识如何处理、如何审题、怎样确定解题步骤、怎样论证、检查、演算、如何优化自学时间、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利用智商等带有启发性问题,课中随时引路。可以认为教师的正确启发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垫脚石”,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学习方法。
(19)故谬激思式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要地方,故意“脱轨”让学生纠正,意欲强化而采取的刺激性启发方式。它迂回穿插、曲径通幽,具有灵活的特点,在教师有意的或无意的教学情境中,促进知识的增值和巩固。
(20)语言动作式
指教师适时运用恰当的表情、动作和艺术语言而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逼真地掌握知识,在思想感情上得到感染。
作者:给力
【附录1:启发点大有讲究:适度、有趣、灵活、衔接】
① 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度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假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前提下确定适宜的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② 设计的“启发点”要有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比如,在分数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把同学引入故事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设计的“启发点”要衔接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有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反映它们的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所包含相同因素的多少,巧设启发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新课不新、难点不难。
④ 设计的“启发点”要灵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要把着眼点放在训练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上,达到“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而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例如,在讲“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通过不同的“启发点”一题多解:“甲乙两地相距144千米,甲骑车从甲地到乙地需8小时,乙步行从乙地到甲地速度是甲的1/2,问甲乙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出发,几小时后相遇?当学生有所感悟时。提出以下问题:
1.1依据甲行驶的路程及其速度,乙应走的路程及其速度各应如何解答?
1.2从工程问题角度考虑,根据总路程及甲乙的速度求甲乙各应行驶的路程,又应如何解答?
这样的启发点,学生会沿着不同路径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得到许多不同的解法,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附录2】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对此,《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之柯尔效应》这本书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一个人最好的朋友,与他们在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社会价值等方面都很相似,即所谓门当户对。这种相互交融、相互吸纳、相处共生的感觉会让人们更加欣赏自己,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生活当中,那些相似的人往往更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而当他们生活在这个团体中的时候,能获得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要比平时来得更加强烈一些。
【附录3、启发式教学模式:案例问题参与启发(会计课)】案例(实用案例、变形案例、对比案例、模拟案例、演示案例、考核案例)++模拟++参与++互动+模拟++奖惩激励积累……
【附录4、启发式教学模式:瞎问乱问不得要领,主导失明、主体乱动、无序无功】 学生一连提了几十个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很可笑,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纪律涣散,老师也啼笑皆非,组织课堂纪律花去了不少时间,到下课时,还未切入主题,可见,这节课是失败的。——这就使老师们疑惑了,启发式教学不就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多问吗?我已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怎么会上成这样?——诚然,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是对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的参与,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教师要指导他们由敢问到善问,并训练学生完成由发现问题到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反观这位教师的做法离启发式相去甚远。因为首先,启发式教学提倡先让学生自学,去读、去理解、去思考,学生的提问要在思考的基础上,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这位老师忽略了学生自学、思考的步骤,学生没有经过感悟所提出的问题是没有质量的,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次,提问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提出问题,给予启导、开窍式的点拨,让学生把学到的、悟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提出问题,在此一定要突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提出与课文无关的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适当地调节,使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课文不偏向。
另有一位教师在教《草船借箭》时,他先让学生进行自学,要求学生读通课文;接着,引导学生逐段理解内容,把课文读懂;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围绕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重点段落提出问题。
生: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了什么?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为什么会断定曹操在这样的天气里只敢放箭,不会轻易出兵?
生: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
生:诸葛亮为什么两次下令掉转船头?
生:课文为什么以《草船借箭》为题?
……
师:你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你们在读书时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正是我们需要好好理解的地方。
——老师和同学们边读书边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个进行解答,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时间安排合理,学生的质疑也质在了语用文本的关键处,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思想和信息得到多向交流,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不难看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在这节课上,既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
所以,启发式教学并不就等于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提问,而是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在学生充分自学思考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恰当的提问时空,教给一定的提问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思维、善于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习惯。
——另外还有机械问答、一问齐答、即问即答,都是无效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