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
今天读写转换小课堂的关键词是“方面”。
生活是复杂的,人际交往也是。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都要打点打点。当我们没有能力进行打点的时候,只能真心付出。
在百度查阅了“方面、方方面面”的意思,是因为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学习要素包含了“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我认为“方面”这个词语,是三年级孩子能够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农村孩子就是存在理解但没法精准表达的基本学情。这不是孩子们的问题,是整个大阅读环境造成的素养堆积问题,如:西沙群岛上堆积着厚厚的鸟粪,那是宝贵的肥料。它一定是个长期日积月累的过程(抱歉,用堆积鸟粪的这个例子,因为用教材的内容来说明会更好,绝无它意。)。好在,第七单元编排的《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为孩子理解什么是“方面”,怎样理解不同方面的信息如何表达,为学会整合“方面一致”的信息来介绍一种事物,建立的良好的“学材示范”。
我们要如何方方面面地打点这些学材,真心付出学习的过程呢?
我尝试通过“基于语感生成的文本解读、导图学课项目的实践与写作理解的过程、作业学课的设计与“方面”思维的落实”的方式来说清楚读写转换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的写作理解课堂实践。
一、基于语感生成的文本解读
天地间隐藏着无穷的奥秘,等待孩子们去寻找。
可谁又能说孩子们没有看到天地间所隐藏的无穷奥秘呢?
而孩子看见了隐藏于天地间的无穷奥妙,又该如何表达出来?
通常的办法就是阅读课外书去充实表达的经验,通过不断积累去发展“表达出来”的能力,可是,书又是读不完的,阅读不像一支棒冰或者一杯暖茶具有直接的功效,甚至也有无力多购买课外书的状况,或者有太多的书根本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个时候,手中的教材就要承担“理解表达”的功能。温故而知新不仅仅是知道了新的知识,还可以是掌握了新的原本潜藏于文字里的表达技能,它和寻找天地间隐藏的无穷奥妙一样,也在等待孩子们去寻找。
孩子们的表达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形成于阅读的过程,因此就要利用好课文的示例价值,建设理解表达的语文课堂,这是“温故而知新”的实践,也成为了“语用”的新一层台阶。好在,孩子的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借助教材,发展自然儿童的丰富想象力也是成为学习写作的课堂要素。
再看手中的学材,《我们奇妙的世界》展现了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的神奇活力;《海底世界》隐藏着动物、植物、矿产等方面展现的景色与物产;《火烧云》展现了颜色、形状方面的变化。学材对每一个方面特点的语言描写也十分优美,这些优美的语言将事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孩子们通过积累这些优美的语言,并运用这些语言尝试进行对事物的描述,有利于孩子们达成说清楚的目标。
说清楚对三年级孩子来说依然比较难,它的主要学情问题在于不会分类分方面叙述,这是三年级儿童统整思维尚未形成造成的。这和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待教育孩子缺乏的时间管理思维、统筹思维、习惯思维的环境有关,在这里就不展开。我们接着对三篇课文是如何“分类”说清进行解读。
最近手头有一本书在看,其中对“传染语感于学生”印象深刻。这本书是夏丏尊/刘薰宇所著的《文章作法》,书中所例举的初中生文章问题,也适用于小学生学习写作。其中还有对文字应有的灵敏的感觉,是我们国文教师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也就是——要从文字去感受其所代表事物的全部内容。我的理解是,我的理解要唤起儿童的理解,我要以“语感”经验引发儿童的语言理解。形成语感的好方法是朗读,《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下册)作了加强本单元课文朗读的建议,要引导学生读出天地间神奇与美好,认识到奇妙的世界就在自己身边。那么,要有利于语感形成的朗读依旧要以文本的语言特色为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回到手中的学材,在园地的“交流平台”中,教材展示了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但是教参的建议是:并不意味着要引导学生去辨认、运用修辞手法,而是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些表达的好处,纯粹的修辞知识学习是无意义的。也更加说明了在学习材料的时候,要进行“语感”的训练,而不是修辞知识的理解训练。也就是说,三篇课文既要进行“方面”(分类)的理解,又要达到“语感”的生成实践。基于这样语感生成的写作理解目标,我借助的思维导图分类(方面)优势,试行“导图学课项目的实践与写作理解的过程”,尝试以学生自主读写进行“方面”的理解实践,引导学生研究学材,深化学习。同时在这里也要关注作业本的使用,这三篇课文的作业本都设计了“导图梳理”的题型,这对于“方面”思维的落实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业的目的是强化“方面”的理解,形成分类思维。此外还设计了小练笔(P75)、试着写得有趣(P77)、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P79)。这样的编排实践不仅仅是形成理解运用的过程,目的是生成“方面”的读写转换,内化理解。
继续解读手中的学材。《我们奇妙的世界》包含天空、大地2个方面;《海底世界》包含不同物种的动物、植物、矿藏3个方面;《火烧云》包含了颜色、形状2个方面。其中,颜色、声音、变化这些信息为说清楚事物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学材功能示范。
时间 |
事物 |
特征 |
分类实践和语感训练 |
清晨 |
太阳 |
就像 |
说清事物的方法(火球) |
有时 |
云彩 |
如同 |
想象 |
当……时 |
雨点 |
留白训练 |
动笔实践训练(选择一种方法写) |
雨后 |
水洼 |
就像 |
说清事物的方法(镜子) |
一天结束了 |
余晖 |
好像 |
想象 |
黑夜降临了 |
群星 |
就像 |
说清事物的方法(蜡烛) |
上次执教《海底世界》,对“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作了解读,主要在于分类的不同方面的活动速度和方向以及形式进行解读,这有利于儿童形成具体事物表述的语感形成。
如:海底世界
而《火烧云》的语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霞光对地面事物的方面,二是霞光对云的方面。文本的语感积累主要在颜色和变化的描述上所产生的“恍恍惚惚”和“偏偏不等”以及“一会儿功夫”的体验。三则材料在不同方面的示例,为语感的形成尤其是指向不同方面的“结构语感”和某个特点方面的“叙述语感”形成起着重要的示范。
我认为在严格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发展以上语感生成的教学目标,以发展学生用好教材理解写作的经验积累,而不是单一的“运用实践”,展现统编教材在写作示范中的作用,实现写作理解的课堂实践。
(未完待续)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