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莫抢,文字说话:大禹,原在安徽九华山

今日中国的地理命名,牵涉到古代地名的那些,没有什么规则可言,几个专家翻翻史书,随手一指,就是那儿了!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历史名人,多地争抢的情况,比如一个大禹,就有河南、山东、安徽、四川等地争抢........然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作为普通老百姓,该信哪一个呢?

之所以争抢,无非是因为“利益”二字,如果能放下利益,实事求是的去面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今天,我们就把利字放两旁,事实摆中间,从中国文字的特点入手,运用地形考古理论,认真讨论下“大禹故里”究竟在哪儿。

一、“禹”的本意是什么?

《说文解字》载:“禹,虫也。”禹,是蛇的一种。

那它是哪一种蛇呢?再来看古文字“禹”

从这个“禹”字宽宽的胸部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条眼镜蛇。

再加上下面的树枝形状,我们可以基本断定,“禹”的本意,是象形在树上的眼镜蛇。

二、“禹”在哪里?

众所周知,禹是古代的帝王,建立了夏后朝,他为什么叫如此奇怪的名字呢、

有人说,这是图腾崇拜。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禹的父亲叫鲧,而禹的儿子却叫启呢?

原来,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部落名称、部落首领、天上的星辰、甚至国号,都是多位一体的。

禹,既是部落首领,也是部落名称,而其来源,就来源于这个部落所在地的地形。

卫星地图上,今日的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一带,北到安徽省青阳县丁桥镇,南到安徽省石台县横渡镇,东到安徽省黄山区新丰乡,西到安徽省池州市梅街镇,其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条在树上的眼镜蛇,故名“禹”。

找到地方

去掉地名道路

抠出来

三、“鲧”在哪里?

理论上讲,地形轮廓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为了保证不搞错地方,古人在记录资料时,一般采取“多方定位”的方法。

比如这个“禹”,本意是眼镜蛇,其他地方地形轮廓象眼镜蛇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为了保证不出错,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说“禹”的父亲是“鲧”,而禹的儿子是“启”,这就是一种“多方定位”的方法,就是你在查看地图时,不但要找到禹,还要找到鲧,找到启,才能真正确定是找对地方了。

那么,这个鲧又在哪里呢?

《说文解字》载:“鲧,鱼也。”鲧,是一种鱼,但是哪种鱼,没说清楚。

来看古文字“鲧”

根据字形来判断,这个“鲧”,象形的是今天的鮟鱇鱼,俗称“灯笼鱼”。这种鱼的特点,就是头顶有一个长杆子,杆子头上有一盏会发光的灯。

卫星地图上,北至安徽省铜陵市,南至安徽省东至县县城,东至安徽省南陵县, 西至安徽省东至县天生洲长江,其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个“鲧”字,故名。

找到地方

去掉地名道路

抠图出来

四、“启”在哪里?

《说文解字》载:“启,开也。”启,就是开。

来看古文字“启”,象形用手推门。

卫星地图上,在禹地西边,北到秋浦河,南到安徽省池州市梅村镇梅村邮政所,东到安徽省池州市梅街镇,南到安徽省池州市殷汇镇,其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个“启”字,故名。

找到地方

去掉地名、道路

扣出来

五、鲧、禹、启之间的关系

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比类象物”,比如,我们把夫妻比作“鸳鸯”,把兄弟比作“手足”。

从地理位置上讲,禹和启都属于鲧的一部分。

从历史继承关系上讲,禹继承了鲧的领土,启又继承了禹的领土,这种继承关系,就像祖、父、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史记》记载鲧为禹之父,启是禹之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