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空想——《鹿鼎记》之“满清龙脉”

常言道:“四十不惑。“眼看就要四十岁了,可还是有很多疑惑萦绕在心头。

比如,小的时候,每年过端午节,家里都要炸油条。可书上说,过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我们那里根本不产大米,也没有粽叶,从来没吃过粽子,龙舟更不知为何物。我们可是大安阳,殷商文明发源地,中国、中原文明发源地,书上写的这些东西,我们这里咋没有?

比如,从小学到大学,每次填学籍卡,民族一栏里,总要填上“汉族”。汉族啥意思?出了而很多汗?都是英雄好汉?我为什么就成了汉族?汉朝的原因吗?因为汉朝伟大吗?秦朝也很伟大,唐朝也很伟大,为啥不叫秦族、唐族?

比如,娶了个媳妇,是河南商丘的,去她家一看,好家伙,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商丘商丘,这个”丘“跑到哪里去了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很多, 历史知识和生活中的实践对不上号,肯定有哪里不对劲。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个历史问题。

从今天起,北斗史地所将对历朝历代的龙脉进行梳理,搞清楚“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这两个历史问题,使我们的身份大白于天下,让我们各自的“祖宗”回归历史的序列牌位。

由近及远,先说清朝。

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在我的记忆中,了解清朝最初是从电影开始的,印象最深的两部电影,一部叫做《金镖黄天霸》,讲的是清初反清复明的故事;另一部叫做《神鞭》,讲的是清末剪辫子的故事。这两部电影中,满清政府都是负面角色,清初穷凶极恶、狡诈多端,清末腐朽堕落、僵化可笑,反正是非常的不堪。

后来到了中学,满清带给我的感觉就两个字:屈辱。一场场失败的战争,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象一块块巨石,沉重的压在我的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以致于提起满清,内心只一个字:恨!

参加工作后,影视潮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辫子戏”开始走红,正史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帝王,野史的还珠格格,开始轮番走上荧屏。而随着社会的阅历的增加和信息的持续多元化,我对满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强大,王朝的兴起,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满清能夺取天下,建立三百年基业,必然有其合理之处。

那满清龙脉,究竟位于何处?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满清龙脉和宝藏地图被藏在八本佛经书中,叫《四十二章经》,破解了这份地图,便能富可敌国,完成反清复明大业。因此宫廷、江湖各派势力都在明争暗抢该书,并因而成为整个小说的主脉。

这个情节当然是虚构的。真相其实很简单,龙脉的本质,就是地图。“满清”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兴起之地、发家之地、大本营,象“满""清”二字。

先来说满。

我们的印象中,满字是这样写的:

但是在古代六书通里,满字也有这样写的:

在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有一个著名的“多伦环”。

而这个多伦环,其地形轮廓看上去,颇像古文字“满”:

。据史料记载,奠定满清基业的“多伦会盟”就在这里举行。

再来说清。为什么满人的政权国号叫做“清”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清”在意义上能盖过“明”——这种说法,纯粹是讨吉利、迷信的范畴了,如果真是这样,建国也太容易了。

在卫星地图上,在满地(多伦县)的西边,北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别力古台扎桑草原,南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大西湾乡,东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骆驼山乡,西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准绍布格尔,期间的地形轮廓,颇像古文字“清”,故名。

满清,实际上是“满”地和“清”地的合成。

满清的龙脉,就在今日的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那么,锡林郭勒盟有传说中的宝藏吗?

当然有,锡林郭勒盟简直就是个大宝库。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锡林郭勒草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属欧亚大陆草原区,境内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既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又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这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的五分之一。牛、马、羊、驼等草食家畜拥有量位居全国地区级首位,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另根据网络资料显示,锡林郭勒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3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碱探明储量分别为1393亿吨、1.8亿吨和4500万吨。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境内有百余个含煤盆地,探明及预测储量1883亿吨;褐煤总储量在全国居第一位。铁、铜、铅、锌、钨、金、银、锗等金属矿储量也相当可观。

战争的背后,是人口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拼,满清能夺取天下,满地、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其坚强后盾,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支撑其对外扩张。

以满、清两地为支撑,清政府统一了中国淮河以北的大片区域。

清灭明,并非传说中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是在各方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导致的必然后果。孙子兵法的核心,并非“奇技淫巧、以少胜多”,而是“避实击虚,以多胜少”。

可叹的是,当清军兵临城下之时,当时的大明竟然搞不清人家从哪里来,国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战争潜力有多强,而是以想象中的“后金”来进行对待,其情报工作如此之差,焉有不败之理?

那么,大明的位置,又在哪里?其真实的国土面积,又有多少呢?

请听下回:历史不是空想——《鹿鼎记》之“大明江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