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加薪?除了努力工作,你真的有想过这点吗?
后台回复“88”,领取简历模板+70份知识地图
前两天看到的一份简历,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上帝视角”。
不知道这样形容是否贴切,简单解释,就是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一个东西,比如在地面看到的只有3只羊,但在空中看到的是一群羊。(好像这比喻很Low)
这份简历里思考的问题,以及职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都是我们视角差异所导致的,如果能有更好的视角,职场上或许我们会做的更好。
因为职场的升职加薪,不仅仅是你努力工作的结果。
1
简历的上帝视角
很多人在写简历的时候会用类似这样的方法来写,体现自己做事情的具体细节或执行的策略:
“对电商平台进行运营体系搭建,负责选品策略、价格策略、推广策略、用户运营策略等内容,并对产品的成本、费用、利润、促销价格变化、监管体系等进行梳理;确定新品在京东、天猫、有赞、拼多多、网易严选、考拉、自有APP等渠道销售,单月销售额达200万。”
写简历的过程,是一个从放到收的过程,先多,再少,并且要根据你所在岗位层级,来确定体现的主体内容。
若是执行层的基层岗位,这也写问题不大,就是细节太多,平台数量这类并列内容可以合并同类项。
若是管理层,比如总监或更高岗位,那么这样写就有待改进了,因为管理层需要的是更高层面的内容。
例如整体的运营策略,渠道管理开拓方法以及最终的业绩结果。具体是什么平台就不那么重要,例如是京东或淘宝等同类平台,写一个即可,也不必写单个平台的具体策略。
在简历里面的上帝视角,就是考虑看你简历的对方,你未来的上级,关心的是什么?这点可以从你目前上级的角度出发。
例如:基层岗位,你的上级考察你某个小平台运营如何,像京东你能产出多少业绩,这个平台活动怎么做?
管理层岗位,你上级考察你的是所有平台业绩如何,你如何管理员工,产生更多的业绩,而非某个小平台是怎么做的。
极端角度考虑,VP面试员工,问你情人节卖多钱?还是问你,这个季度销售额多少?哪个概率大?
2
职场汇报
抛开简历的问题,聊聊在职场汇报的时候,需要完成的“上帝视角”。
很多人在汇报的时候,总会说一些细节问题,而不是老板最想听的结论问题。
“结论先行”,这是在邮件,汇报,或PPT里面需要给到用户的一个先行概念,让对方知道,主要内容或结论是什么。
比如在汇报这个月招聘情况,一开始可能说:我开发了3个招聘渠道,第一个渠道费用是2000块,第二个是3000块,第三个是5000块,分别招到了10个,12个,13个人。然后这个月一共招聘到了35人,花这个钱还是值得的。
这样的表述逻辑,就是细节先行,并非结论。
更好的方法,是告诉对方这个月总共招聘几个人,因为新开了几个渠道,最终才是细节的问题。
原因在于,对方不是你,没有做那些事情,对于他来说,你说的细节造成了认知负担,很多数据压在脑子里,变成无法记住最重要的事情。大脑带宽是有限的。
而且越往上层,对方想听到的东西会更上层,例如基层HR的目标,是每个大学校要招聘多少人,而东哥想听到的,是今年集团校招总共要招聘几千人。
所以在汇报的是时候,先说上层想听到的结论,了解对方真正关心的地方,才是做到了上帝视角。
3
做课程/公号的上帝视角
前面提到了简历与汇报的视角,做方案的时候,从更高层面考虑,也是很有必要的。
记得之前策划课程的时候,总是会着眼于细节问题,比如简历课的单点内容是什么,某个小点应该举什么例子,如何解释。
也许从内容角度出发,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从用户视角来看,这未必是好事。
因为对于简历陌生,缺乏认知的用户来说,他们缺少的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建立,从基本的简历结构框架,再到具体工作经历撰写方式逻辑,最后是优化的方法。
这里的知识点是三级递进模式,逐步深化的,才能建立出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
而对于知识传授来说,最普遍的是知识诅咒,或知识鸿沟的问题,明白某个知识点的人,很难向别人解释清楚,你觉得很简单,但别人就是不明白。(就像我一直说:简历写清楚怎么做,结果多少就可以,但大部分人还是写不好。)
从公号运营来看,上帝视角就是整个公号的定位,专栏规划,或者设计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今天写什么,明天推什么的问题。
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考虑整个产品的规划问题。
-End-
相信我们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用“上帝视角”去看待问题。
这一点,也恰恰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原因,如何在做好基层工作之后,往更高层去思考,会决定最终我们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