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宋蔷作品: 枫桥夜泊造就“不朽的失眠”

《枫桥夜泊》能够在国外广泛传播,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说明中国文化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首毛宁演唱的歌曲《涛声依旧》改变自一首千古佳作《枫桥夜泊》,在苏州城外,有一所不起眼的寺庙,本来,这只是两位僧人建的修行的地方,并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它注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天傍晚,一位躲避战乱而来的诗人,把船停在了城外一座桥边。一位落榜人士的一次不朽的失眠,造就了他的辉煌,也就是写出了他的成功之路。
月落,指的是天将破晓;乌啼,是指乌鸦的鸣叫;霜满天,是说秋霜满布,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这句诗虽然写了具体的景物,但实际是表达了作者的孤单寂寞,还有淡淡的忧愁。可以解释为:天将破晓使,听到了乌鸦的声声鸣叫,周身彻骨的寒意让人感觉到四面八方弥漫着霜华。夜幕降临,深秋的寒气浸人心骨,不时几声寒鸦叫,更觉得凄清…也许就是这样的千古的落榜,才造就了一为文坛的奇才!
诗人张继看着江中若隐若现的渔火,就像自己《枫桥夜泊》这是张继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自信满满认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定能高中两榜,不能“进士及第”,最少也会是“同进士出身”吧。可事与愿违,“名落孙山载酒行,仕途爱情两茫茫”的感时伤怀之作。如果是今天的人们,在夜半的江南深秋,看到点点渔火,片片枫红,一定会觉得风景这边独好。而张继在面对这样的风景时,心里想到的却是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只能在寒霜的秋夜中,面对点点渔火对愁而眠。
中国历代文人醉心“科举考试”是因为:“金榜题名”能“光宗耀祖”,能“名利双收”,如未婚待娶还能“抱得美人归”。他孤独、愁苦、无助、迷茫、彷徨,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这是诗人最大的愁绪。一声钟声也敲醒了内心的迷茫,管它呢,未来好也罢、坏也罢,人生的道路总归要走下去的。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有句英语名言:“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高考落榜就像打翻了的牛奶,为之哭泣、埋怨、沮丧都已于事无补,只有接受现实,寻找原因,重新奋起,因为“高考落榜”,不等于“人生落榜”,希望在未来!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番张继进京赶考目的很明确,就是奔着“高中进士”而去,一旦高中不仅能身骑高头大马,身披锦衣华服戴大红花“衣锦还乡”,也能光耀门楣,提升自身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有资本与条件把痴心爱人王晓薇娶回家。
古代文人均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与现今倡导的“知识改变命运”如出一辙。这也造就很多古代文人“皓首穷经一辈子不及第”,“白发苍苍考生何其多”,“爷孙同场较科考”的社会现象。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残月西沉,令人压抑;乌啼凄哀,催人泪下;冰雾满天,寒气逼人。写冰雾弥漫,冷风凄凄,实乃传达诗人的凄冷心绪。尤其刺耳的是“乌啼”,本来,它就是凶险、不祥、不利的预兆。一千二百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这句诗歌,让我想起父亲的无奈,面对官场,父亲一生清廉,面对女儿,父亲是一腔柔情。胆怯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性命之水;尽力时,父爱是精力上的支柱;胜利时,父爱又是勉励与警钟。
作者简介:宋蔷,本名:阿伊晓仙吉,2001年出生于新疆库尔勒,热爱文学创作。
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