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雨丝】| 田保山作品:妻 子 老 婆 老 伴

01
妻 子   老 婆   老 伴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家乡上初中那几年,几乎每天7点下早自习回家吃饭,总能碰到一位梳着两条小辫子,身体瘦弱的小女孩。她白白的脸上时常沾了点炉灰,有时鼻子冻得通红,流着清鼻涕,挎着个破竹篮子,在供銷社灶房围墙外的炉坑旁捡拾比玉米粒稍大点的炭焦(煤与烧土和在一起未燃烧尽的碎炭核)。那时候老百姓家家都烧不起煤,只有学校、医院、砖瓦窑、农机站、公社、供銷社等单位才烧煤火。不知道她起了多早,像是从别处捡完最后来这里,因为篮子已快满,她也要赶快回去吃早饭去上学。
1968年我从太原学校毕业到长治上班。那个年代城市里、各乡村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村村都会排演《红灯记》等剧目。1970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场村里演出的《红嫂》戏。“蒙山美沂水长,沂蒙山区好风光,舀一瓢清清的沂水放锅中,填一把蒙山柴炉火正旺,杀了家中老母鸡,我为亲人熬鸡汤,但愿亲人养好伤,早日杀敌上战场……”这是那位红嫂的唱词。尽管落子腔唱得板眼生硬,不那么优美流畅,但她靓丽的扮相,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经打听,她就是那个经常捡拾煤渣核的小女孩。真是女大十八变,五六年不见,她长高了,也俊俏了。
02
妻 子   老 婆   老 伴
 妻 子
       
那年秋天,我很冒失地去了她家一趟。她红着脸很羞涩地给我倒茶水。我偷眼相看,她个头高挑,眉目清秀很有神采,鼻子嘴巴端正红润,脑后梳有两条黑而油亮的大辫子,搭在额头上的一层浏海自然而得体,她爱说爱笑性格开朗,白皙的皮肤配上两颊红云,健美中透着灵秀。她是家中长女,时常帮着母亲照顾看管着弟妹4人,推碾做饭、担水拾柴、纳鞋缝衣,样样精通,干活利落……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心动了。回厂上班后,便和她书信来往,增进了解。尽管我家当时很穷,“三转一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没有置全,最终我以几曲歌唱祖国、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的优美笛声,赢得了她的芳心。翌年正月初六,我们在父亲给我打得一孔宽3米、深5米,计15平米的小土“蜗窑”里完了婚,她成了我的妻子。
据史料记载:“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妻的别称也很多,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我是一名工人、职员,只能随广大庶民百姓称孩子他妈为妻子。妻子是一位1969年就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孩子王”,曾代过1——5年级各个班级的班主任。那些年时常见她点着煤油灯备课、写教案、批改学生作业到深夜。她带的各个班级学生,全联校十多个小学校学生考试成绩都在前5名,文艺节目汇演常得前一二名。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模范辅导员”,她还参加了4年长治师范学校各科自学考试,取得了毕业证书。1986年夏她和全屯留县55名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
妻子在学校是位好老师,在家是个贤妻良母。我长年在长治上班,她在家既要照顾孝敬老人,又要精心抚养儿女,还要认真教书育人,我想不出该用什么话语来形容她的勤勤恳恳、甘苦与共、相濡以沫的那份真情和境界,只能向她道一声:“妻子,你辛苦了。”
03
妻 子   老 婆   老 伴


老 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那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妻子逐渐变成了老婆。大凡天下的男人,都希望自己的老婆说话温柔点儿,对自己体贴点儿,长得漂亮点儿,身体好一点儿,持家贤惠点儿,对家中老人孝顺点儿,当然干活还要勤快点儿。咱平民百姓,每天除了种地或上班,就是柴米油盐过日子,辛辛苦苦养孩子。丈夫老婆俩人无怨无悔走到一起,就要贫穷富贵牵着手,困难坎坷一起走,风雨同行一条船,生老病死在身边。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每当闲遐,仔细品味以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发现老婆才是值得十分珍惜、为我生儿育女、傻傻相伴、曾经惠泽过自己的恩人。尽管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已没有了当初的激情,爱情也已变成了亲情 ,我要感激她的知遇之恩、不离不弃之恩和不嫌我家境贫穷之恩。
记得我结婚那年春节,我家吃的是白玉米面萝卜馅饺子,包不住,下到锅里就漏馅了。村里有个“叫三送三”的习俗,结婚第三天她娘家大伯父来叫她回娘家,还是丈母娘让内弟送来几斤白面,才让大伯父吃了顿好饭。老婆平时勤俭持家、朴实能干,面对柴米油盐酱醋及吃喝穿戴等一系列开支,她都能精打细算、合理安排。她孝敬老人,做了好吃的总要先让老人吃,再让子女吃,剩多剩少最后自己吃。1985年冬,我的父亲因患肺结核病医治无效,58岁英年早逝,一切穿戴装裹都是老婆一针一线亲手缝制(那时没有卖现成的)。我的奶奶也因80多岁年老多病,于1986年春病故,等我告了三天丧假赶回家,老婆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已让奶奶安卧于棺材之中,一切穿戴也很熨贴,让我放心。还有就是妹之子我的外甥要结婚了,老婆问我上礼多少,我说30、50元都行。因年前及第二年春天我父亲、奶奶病故时她们上礼5元、10元。结果老婆把她刚领回不久的去年一年的民办教师150元工资,又向内弟借了50元共上200元礼金,在那个年代可为“大礼”也,给我装了光。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婆是别人家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其实那是因为读自己的文章肯用欣赏的眼光,一遍遍修改、润色和品味,才觉得文章写的好、有水平。如果欣赏自己老婆的时候,眼光不要老是向外弯,也像看自己的文章一样,横欣赏、竖欣赏,你会感到和你一起风风雨雨走过了几十年的中年老婆更亲切更有魅力和韵味,自己的老婆哪有不美不好的?
04
妻 子   老 婆   老 伴
 老 伴
星转斗移、岁月苍桑,转眼我和老婆都已古稀。人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伴是晚年生活的依靠。随着年龄的增长,容颜易老,牙齿脱落,嘴唇干瘪,脸上布满核桃纹,白发苍苍,性格、体态、心志、兴趣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此时让我明白了对自己的老伴,要侧重于关心、体贴、爱护和经常回忆过去所经历的美好时光上来。到了晚年就算儿女再孝顺也不能时时陪伴左右,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唯一能陪伴自己的人就是老伴。要学会赞赏老伴对自己的相伴相守、细心照顾和无怨无悔的爱心难得。要经常夸赞老伴对家庭有始有终所做的“忘形骸、共甘苦”、恩深情重的那片“痴心”和付出。为了感谢老伴,近几年我常带老伴外出旅游,祖国山河那么美,我们要去多看看。我们先近而远,先游了屯留老爷山、嶷神岭生态园、北岗抗大一分校,平顺通天峡和陵川凤凰欢乐谷,还游了壶关黑龙潭、红豆峡、青龙峡、八泉峡四趟。又往返乘坐8趟飞机,去过北京、天津、西安,看过桂林山水甲天下,到过烟台、青岛、大连、蓬莱,游过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途中老伴上不动台阶,我就在前边拉着她,或在后边推几把,只要老伴玩的高兴、愉快、满意、开心,我就感到所花成千上万元费用“值”!  
我喜欢听老伴唠叨。前几十年我在长治市里上班她在乡下,近十多年来我们“换防”了,我在乡下张店种地,她在市里做饭看孙。我们的联系方式就是老伴每天打一两个电话,唠叨几句:“要经常拖拖脚地扫扫院,要洗手洗脸经常泡泡脚,在地干活多歇歇别太累别熬晌别中暑……”今年我自费订阅了543元钱的报纸和杂志,平时喜欢读书看报,也经常爬格子写个有关屯留文明城市大家建,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乡村振兴、脱贫致富奔小康,新农村新变化,以及张店村里值得赞美的人和事的新闻小稿子,老伴就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太费脑筋,不要熬夜,别太劳神了……”听惯了她的唠叨,偶尔一两日没听到,我就坐上公交班车,背上些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的萝卜白菜、红薯土豆、玉茭面小米去市里一趟,一者看望儿孙,二者近距离听听老伴的唠叨。人老了,每天能听听老伴的唠叨声,我觉得很好、很暖心、很幸福。
本栏目主编:宋蔷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06
作者简介
站在季节的一角回望,时光匆匆。刚刚告别了秋水长天,就迎来了素雪飘飞的冬日。中原的冬天就像是一个浪漫纯情的少女,急于展示她的妩媚,早早的就降到了人间。你看,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如薄薄的纱,洋洋洒洒,又如玉蝶晶莹剔透,带着灵性。
作者简介:田保山退休职工,长治市屯留区张店镇张店村,74岁,中共党员,善良、朴实,热爱文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