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在魏国是如何继位秦国国君的?

秦献公(前424~前362),嬴姓,名师隰,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他是秦灵公之子。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因病去世,当时秦灵公的嫡子师隰(秦献公)只有10岁,本来应该由他继位,然而秦灵公的叔叔、也就是师隰的叔祖父嬴悼子夺了王位,史称秦简公。

就这样师隰把王位丢了,为了防止叔祖父斩草除根,师隰仓皇出逃魏国。

在魏国流亡期间,师隰一直没放弃夺回属于自己的王位,他像一名战士一样寻找进攻的机会。

转眼29年过去了,曙光终于出现。

公元前387年,秦国发生了两件事和一个女人的出现,让秦献公发现了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秦献公马上回国夺回了王位,师隰成了秦国的国君,史称秦献公,这一年他39岁。

问题来了,秦献公在魏国流亡29年,他凭借什么夺回了王位?

秦献公虽然在魏国流亡了29年,但是他的人脉没丢,尤其和魏国魏文侯关系很铁。

其实不是魏文侯心肠多么好,魏文侯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先把师隰养起来,就像后来的吕不韦供养秦始皇的父亲一样,师隰在魏文侯眼里属于期奇货可居。

原来魏文侯看到秦国这几年政权不稳,国君的废立由朝中大臣所操纵。谁拥立了新王,谁自然有从龙之功,随后谁就会成为新王的第一权臣,成为操纵新王的人。

魏文侯心想,如果有一天我拥立师隰为秦国君王,那么秦国就会被我所操纵,秦国也就成了魏国的小弟。这就是魏文侯厚待师隰的原因,政治人物做每件事都有其目的。

对于魏国和师隰来说,一旦秦国出现动乱就是机会,师隰回国夺回王位的胜算就大。这也是师隰之所以流亡魏国29年的原因,他在等待这个机会。

师隰和魏文侯都在密切观察着秦国,有道是“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这次秦国却没出现动荡,秦简公的儿子秦惠公顺利继位。

师隰很失望。

转眼13年过去了,正值盛年的秦惠公突然病逝,此时秦惠公的儿子年仅两岁,权臣们乐得有一个“儿皇帝”,这样就可以操控大权,权臣们立秦惠公两岁的儿子为秦国国君,史称秦出公。

大家想一想,两岁的小孩懂啥呢?儿子不懂没关系,还有他的母亲,就这样秦出公的母亲垂帘听政,其做法和后来芈月以及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如出一辙。

这几个女人共同点都是重用外戚和宦官。

比如芈月重用他的兄弟穰侯魏冉,赵姬重用吕不韦和嫪毐。所不同的是秦出公的母亲没有芈月和赵姬的手腕和强势,说白了就是没那么大的能力。

这就引起了秦王室贵族子孙的不满,因为朝中的大权都被太后的兄弟们所把持。太后为了平息王公贵族的愤怒,就用钱财补贴稳住众人。

太后不断的从国库里拿钱,国库越来越空虚,为了增加收入,势必加大老百姓的赋税,秦国上下远怨声载道,太后失了民心,秦国动荡不安的局面出现了。

师隰和魏文侯等的就是这个时刻。

魏文侯提出要派军队帮助师隰回国夺权。此时师隰早已看透了魏文侯的心思,为了防止自己以后被掌控,婉言拒绝了魏文侯,但没有拒绝魏文侯提供的钱财。

师隰在一年的时间内,利用魏文侯提供的钱财,派间谍潜入秦国,贿赂朝中的大臣和掌控军队的军官,意思是让他们到时候做内应帮助自己夺回王位。

当这些事情办好以后,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85年,师隰在秦国大臣的拥立下继位,史称秦献公。

当初师隰要告别魏文侯时道:“十分感谢魏王这29年来的盛情厚待,我继位后,只要魏王在世,秦国不以魏国为敌”。

魏文侯听了这话心中很不舒服,师隰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不排除以后和魏国死磕。

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想法,不以个人恩怨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魏文侯和秦献公都是强势的君王,两强相遇能不发生冲突吗?

总而言之,秦献公之所以能回国夺回王位,首先离不开魏文侯的帮助,另外离不开秦国的动荡,加上秦出公的年幼,以及太后的失政,各种因素的叠加,助推了师隰回国夺权的成功。这就应了“天时地利人和”是立身之本那句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