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绯:梅兰芳之揭帘幕



梅兰芳苏联演出的“揭帘幕”

肖伊绯

1935年1月21日,梅兰芳在上海登上苏联轮船赴海参崴,再转乘西伯利亚特别快车去莫斯科。梅兰芳原定在莫斯科表演五场,列宁格勒三场,后因购票观众空前踊跃,经苏方要求,改为在莫斯科演六场,在列宁格勒演八场。3月23晚,梅兰芳的第一场正式演出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的音乐堂隆重举行。梅兰芳和剧团的人员在如雷鸣般的掌声中登上舞台,上演了《汾河湾》、《嫁妹》、《青石山》、《刺虎》等剧目。每场戏结束后,他们都要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数次谢幕才能下场。此后的演出,场场如此。

梅兰芳及其剧团,在苏联的各场演出中,每每出现演出过程中无一掌声,演出结束后却要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数次谢幕才能下场;这一状况,在剧团内部被统称为“揭帘幕”,被视作新鲜事物。须知,中国传统戏剧表演中,是不会出现这“揭帘幕”的情形的,观众往往一边看戏一边适时鼓掌,每每有精彩关键处,每每有共鸣激奋处,都可随时鼓掌叫好;演剧结束,掌声热烈可以为剧团送行,但却绝不会一次又一次响起,更不会以此来“要求”剧团一次又一次谢幕。在苏联演出时遇到的这种场面,对于1930年代的中国戏剧演员来说,当然是颇为新鲜的,还颇可玩味的。

梅兰芳首席琴师徐兰沅,对“揭帘幕”就颇感兴趣,他不但有随团赴苏联演出的现场体会,对此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由苏联归国后不久,1935年6月,徐兰沅就接受了北平《世界日报》的专访。其中,涉及赴苏演出时遇到的“揭帘幕”状况,徐侃侃而谈,为之留下了生动形象的“解说辞”。因资料难得,对这部分内容酌加整理,摘录原文如下:

记者问:所谓照例“揭帘幕”,其意味如何?

徐答:揭帘幕者,一剧既终,演员俱入后台,台口遮蔽着舞台之大帘幕,放落而下,表示闭幕以后,而台下座客,掌声雷动,使已入后台之诸演员,再登舞台,揭起帘幕,与座客作最后之晤面也。此项揭帘幕办法,在东西各国,最为通行。大抵,艺术精良之戏剧演员,在演剧中,必可得到热烈之欢迎。台上演剧人与台下座客,遂发生一种之感情关系。演剧既毕,诸演员齐入后台。而台下座客,觉诸演员音容已杳,咫尺天涯。此后晤面,万不得已,乃至异想天开,希望诸演员,于演剧已毕之时机,再登舞台,作最后之晤见。遂于闭幕之后,据座不去。同时,大鼓其掌,敦请诸演员出台。此时,诸演员因众人之盛意难却,惟有相偕出台,揭起帘幕,向台下座客,鞠躬致谢。作谢后,又入后台,放下帘幕。台下座客仍然依依不舍,掌声大作,久而不辍。诸演员乃重复出台,再揭帘幕。如此,艺术愈精,魔力愈大,揭帘幕次数亦愈多。此种办法,相沿成风。于是名伶进入后台时,照例必有数次之揭帘幕。梅兰芳在美国,在苏俄演剧时,闭幕以后之揭帘幕,平均总在五六次左右。其受欢迎之情形,似极火炽矣。但吾人以冷眼观察,觉所谓揭帘幕者,仅为一种之照例性质。其是否为良心崇拜,则係另一问题也。

最后,徐兰沅总结说:“揭帘幕属于照例行为者,因其中实有照例意味也。梅剧团在莫斯科演剧中,梅兰芳以外,无论何人,进入后台时,概有揭帘幕之事,不过,若有梅兰芳,则揭幕之程度,可至六七次左右。若为其他演员,不过揭一二次,即已无甚掌声。”

如今,无论是中国戏剧演出,还是话剧舞剧演出,只要确实是表演精湛、观众喜爱的,在中国各地剧场之中,“揭帘幕”也已成为惯例。显然,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在梅兰芳苏联演出80年后,已经愈发的和谐大同了。徐兰沅眼中口中那颇为新鲜的“揭帘幕”,中国观众对此也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一国际惯例业已成为中国惯例。

(0)

相关推荐

  • 马俊山 | 论朱穰丞对中国话剧导演艺术的独特贡献

    在中国话剧导演史上,朱穰丞是一座里程碑,一个转折点.他把导演和原创剥离开来,使之成为真正的二度创作,为导演艺术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导演实践中,他以演员为中心,强调演个性,演心理,推动话剧表演艺术前进了一 ...

  • 林懋荣:怀念当年的梅剧团

    孙佳良的戏剧花园 年轻的人 用心的戏 1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前夕孟庆会老师曾告诉我,你可能会分配到荀慧生京剧团,不久文化局领导和各个剧团的负责人同时还有 ...

  • 梅派琴师代代传——徐兰沅和王少卿

    梅兰芳的演唱艺术有极高的造诣,而梅派唱腔的形成,则得力于与他合作的两位琴师--徐兰沅和王少卿. 王少卿 梅兰芳 徐兰沅 徐兰沅家学渊源,见多识广,早年曾为谭鑫培操琴.二十年代初即与梅兰芳合作,很早就享 ...

  • 转贴:言慧珠的三段“惊艳”婚姻

    言慧珠:京剧世家梅兰芳爱徒,三段"惊艳"婚姻却凄凉自尽  心安历史说 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1919年,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第二次喜抱千金,他为女儿起名言仲明,仲自然是次子 ...

  • 广濑铃获得纪伊国屋演剧奖的个人奖 “今后也要继续努力学习”

    ▲ 女演员广濑铃于28日出席了在都内举行的"第54次纪伊国屋演剧奖"的颁奖典礼,她凭借去年上映的自己的第一个舞台剧<<Q>:A Night At The Kabu ...

  • 肖伊绯:黄侃与梅兰芳

    著名学者黄侃(1886-1935)早年在北京曾是资深"戏迷",一度为戏痴狂,几乎到了荒废学术的地步.1912年12月2日,在与钱玄同.汪东等章太炎门下弟子的聚会中,黄侃大侃&quo ...

  • 肖伊绯:纪念罗兰·巴特逝世40周年

    2020年3月26日,法国作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逝世40周年. 1980年2月25日,法国作家罗兰·巴特从密特朗主办的一场宴会离开返家时,于巴黎的 ...

  • 肖伊绯:审美与反审美

    刊于4月26日<北京晨报>,发表时有删略. 这是约15年前的旧作,其时正在北京<新潮>杂志社. 后来去法国之后,曾对文中观点有过反思与修正,辑入<十城记>. 在世界 ...

  • 肖伊绯:易经的文明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所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大意是说:阳刚之气在宇宙中蕴藉之时,天下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文明气象."文明 ...

  • 肖伊绯:吴晓铃与笔名录

    ‍刊于天津<今晚报>4月28日,发表时删略为短文, 以下为原稿(民国作家笔名增补修订部分省略) 吴晓铃:增补鲁迅笔名30种 --兼及佚文<评'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之发现 肖伊 ...

  • 肖伊绯:徐英纠缪章太炎

    刊于<北京晨报>专栏,发表时有较大删略,原文请参阅拙作<纸江湖>    1935年4月13日,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两位知名教授堵在家门口,破口大骂起来,令人诧异不已.对骂的两 ...

  • 肖伊绯:钱玄同戴健脑器

    <中国家庭报>专栏文章之一 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1887-1939)因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伏案工作日久,曾一度出现神经衰弱.脑贫血等慢性病症.为治疗这些慢性病,他曾多次就诊医治, ...

  • 肖伊绯:周越然藏书聚散

    刊于<北京晨报>5月5日专栏,因版面所限,发表时有较大删略. 原稿辑入拙作<纸江湖>,敬请参阅.   西泠印社2013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有几部周越然藏书悄然现身.这意味 ...

  • 肖伊绯:湫漻斋丛书考

    刊于<藏书报>,发表时有删略. 陈凖(1900-1941),字绳甫(又作绳夫),号袌殷,温州瑞安人.家有"袌殷堂"藏书楼,幼承家学,曾为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又曾在上海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