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超品”爵位
中国古代官员的品级制度起源很早,“汉末以前,文献中没有官品的概念,官品概念起源于曹魏。”(陈长琦《官品的起源》)满清入关以后,沿用了传统的九品十八级官品制度。在九品十八级制度里,正一品最高,从九品最低。低于从九品的官职,被称为“未入流”。“清朝秉承'增员不扩编,加人不加官’的原则,官缺正式编制在三万至四万个之间。”(张程《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正一品的官阶已经是文武官员中最高的品级了,但在清代事实上,仍有几种爵位比正一品还高,它们被称为“超品”。首先是皇族宗亲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这6种爵位,它们都属于超品,高于正一品官员。其次,是非皇族宗亲的公爵、侯爵和伯爵这3种爵位,它们也属于超品,高于正一品官员(子爵、男爵,分别属于正一品和正二品)。
超品爵位不是一般官员能够轻易获到的。在正常情况下,哪怕尊贵如殿阁大学士(正一品大员),也无法获得超品爵位。像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三朝元老”张廷玉,一生鞍前马后,为清朝统治者效忠卖力,是雍正皇帝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又对乾隆皇帝有拥戴之功。为了奖赏张廷玉,清廷任命他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等职,雍正皇帝还特意赏赐他死后配享太庙的无上殊荣。然而,张廷玉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一个“超品”的爵位。
当然,清王朝是爱新觉罗氏的天下,因此清帝任用满人自然要强于汉人。因此,相对而言,满族和蒙古贵族获得超品爵位要容易得多。像乾隆时期的大臣和珅,因为是满洲正红旗人,又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信,官职步步高升的同时,也不断晋封爵位。他34岁授轻车都尉爵位,36岁授三等忠襄伯爵位,第一次进入了超品系列。1798年,和珅因擒获白莲教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授予一等忠襄公爵位。这已经是非皇族宗亲所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了,再往上晋封就是封王了。
如果不是皇族宗亲,又不是满族和蒙古贵族,那么要想获得超品爵位,只有一条路可走:军功。只有为朝廷立下军功,才有机会晋封爵位。以曾国藩为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曾国藩27岁考中进士,之后做了13年京官,官至正二品礼部右侍郎。如果曾国藩照这样走下去,会同张廷玉一样,一辈子都没有晋封爵位的可能性,后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不堪一战,清廷命曾国藩办理团练。曾国藩创建湘军,经过10多年苦战,终于立下了不世军功。
为了奖赏曾国藩等人的军功,清廷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成为晚清以来第一个被封为一等侯爵的汉人),享受世袭罔替待遇,并赏戴双眼花翎。与此同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被封为一等威毅伯,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左宗棠被封为二等恪靖伯,他们都因军功而获得了超品爵位(后来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进封为二等恪靖侯)。
但经过对比不能发现,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在战场上一枪一刀拼杀出来的爵位,仍然远远比不上和珅在和平时期获得的爵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