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唐诗解读——杜甫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上)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注:
韦左丞:韦济,天宝年间官至尚书左丞。丈,对韦氏的尊称。
纨绔:本意是用丝绸做成的裤子,因贵族子多穿此服,故后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儒冠:儒生戴的帽子,后泛指儒生。
误身:耽误出身,不能获得施展才学的机会。
丈人:对长者的尊称。
贱子:诗人谦称。
观国宾:观看国朝的盛况的宾客。此诗指作者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6年由乡贡参加进士考试之事。
李邕:盛唐时期的文人,喜召天下文士,门客甚多,为当时文坛领袖。
津:渡口。
要路津:比喻显要的职
尧舜:古代理想君王的象征。
风俗:社会风气。
萧条:指自己的志愿无法实现。
行歌:边走边唱。古时隐士多如此。
隐沦:隐逸之士。
旅食:寄居。
见徵:指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如天下贤才之事。
歘然:忽然。
求伸:企图实现自己的志愿。
青冥:青云,青天。
蹭蹬:遭受挫折。
无纵鳞:没有跃起的鱼。传说鲤鱼跃过龙门则为龙,这两句以鸟和鱼的困窘比喻自己应试的失意。
猥:自谦词,承蒙的意思。此句说韦左丞经常在百官中吟诵杜甫诗作,以图推荐他。
贡公:汉代贡禹,他与王吉友善,时有“王阳登则贡公喜”之说。
原宪:孔子的学生,十分贫穷,但安贫乐道。
怏怏:愤愤不平。
踆踆:行步迟重的样子。
东入海:《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桴于海。”指避世隐居。
报一饭:报恩。
白鸥:诗人自比。
浩荡:指烟波浩渺的大海。
解读:
这首大约作于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天宝六载,唐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者皆到长安应应试,杜甫应诏而至,而奸相李林甫却一个也不敢,反而上奏唐玄宗,称野无遗贤。杜甫旅居长安多年,功名无着,非常忧愤,作此诗以言志。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首“不平则鸣”之作,诗人将十几年来的压抑和悲愤化为一行行曲折浓厚的诗句,向世人宣泄了自己心中的不满。同李白一样,诗人亦有心存天下、胸怀苍生之志,然在其人生困顿失意时也写过干谒托请的文字,然而在他们的笔下既无低三下四的摇尾乞怜,也没有酸腐之气,这首诗就是诗用不卑不亢的叙述中,极具骨力,展示出诗人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
天宝七载,公元748年,韦济出任尚书左丞,因其欣赏杜甫诗才,长期困守长安的杜甫给韦济写了这首诗,希望能得到他的提携与帮助,以期在仕途上有所进阶,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
开篇两句以突兀之语起笔,可谓“一肚皮牢骚激愤,信口冲出”,这是诗人多年应试不第,久受压抑的一次宣泄。杜甫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算起,二十四岁的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落第之后,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十三年来,诗人困食长安,其内心的激愤犹如决堤的洪水一样,喷然而出。
在诗人笔下,强烈的鲜明对比让诗人情不自已,纨裤子弟们个个脑满肠肥,不务正业,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而儒生们却个个活得窝囊,而有菜色,苦苦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空有一生壮志豪情。因此诗中“儒冠多误身”是诗人激愤之语,他本意并不是否定儒家学说,这是诗人在饱受挫折后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中得到印证。因此,这首诗的真正意图是在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的前两句也奠定了诗人对比手法贯穿全诗的布局与构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除了将自己的命运与纨绔子弟进行了比较之外,更多着眼于自己在追求人生理想,实现儒冠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多重反差,来抒发人生的无穷感慨。以“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一语总起,连续写下了二十四句诗句,纵横转折,感情悲壮,直陈内心积郁已久的怨愤。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