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遇》

磬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春水满南国,朱崖云日高。
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
我行匪利涉,谢尔从者劳。
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
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
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縕袍。
注:
遣遇:是为自己的遭遇而自幸。大历四年,诗人由岳州往潭州在江上流亡,见民生艰难,对比之下,尚幸得以存活,书此以舒愤。
磬折:大弯腰,对人十分恭敬的姿态。
我行非利涉:《易》有“利涉大川”的卦辞,此反用之,说明旅途并非顺利。
索钱:指苛捐杂税,种种不一,门户甚多。
黠吏:狡猾的官吏。
渔夺成逋逃:由于官府的巧取豪夺,百姓才大量逃亡。逋,逃亡。
遂生理:活到一定岁数而中途夭亡。
花时:春天。
缊袍:布袍。全句的意思是春天穿冬装也很高兴。
解读: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天,杜甫乘船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历经风涛之险,亲眼目睹徭役赋税给当地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诗题作“遣遇”,意为排遣途中所遇叫人愤懑生气的事,并由此而引起的感慨。
全诗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八句,讲述一路上波涛凶险。杜甫在岳阳受到朋友热情款待,在一个春暧花开的时节,他告辞了主人,乘着帆船,沿湘江南行,从岳阳到长沙是逆水行舟,偏又遇江涛汹涌,狂风大作,可以想见,诗人这一种上极为不顺。但诗人并没有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却着力描写船夫、仆役在与风浪进行搏斗,战胜艰险的经过。
接下来十二句为全诗第二部分,描写沿途所见官府横征暴敛使民众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浦起龙说:“中十二句,从'采’采寡妇触发出来,随以'闻见略同’句,推广畅论,极淋漓恺恻之致。”诗人见到沿江山石采蕨的妇女,因无钱缴纳苛捐杂税,只得把采来野菜送到市场出售,用卖得的钱向官府交税,而他的丈夫却因繁重的徭役被折磨致死,这位妇女回到人烟稀少的村子,触景生情,大哭不止。诗人亲眼所见令人摧肝折胆的景象,想到平日所见与此大略相同的事情,那些达官贵人们视民众如莠蒿,不放过任何锥刀之末的微利,他们和他们的手下巧立名目,勒索、掠夺百姓财物,造成千家逃亡,这也是从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最后两句为全诗第三部分,带有总结性质。诗人庆幸自己历尽风涛之险,但同那些普通民众相比,自己总还能生活下去。尽管暮春时节还穿着旧棉袄,但也心甘情愿,当然这也是聊以自慰的话。
此诗当为杜甫晚年之作,但诗人精神头不减当年,依然是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揭露与讽刺,“贼盗皆从聚敛起而下之贪纵,又从上好货来。古今积弊,数语道尽”,这个评论充分肯定这首诗的思想性,也引起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治理的思考。
整首诗结构安排得体,遣词准确生动,诚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此篇中间大半,皆目击民穷,规切当时语,前后略及行踪旅况,则似规世为主,慨己为宾。然以身事起,中间特借穷民之尤困者,作自己波澜翻剔,则仍是安遇为主,伤时为宾。”前八句述舟行遇风涛之险,赖船夫、仆役之助,终占用自然界的险风恶浪,中十二句描写途中所见穷困百姓因不堪忍受繁重徭役而被迫家破人亡,至最后诗人联系自己的身世,发出无可奈何的长叹,集诗歌的现实意义与诗人的思想境于一体,诗人担得上诗圣这一称号。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夜读|云浮方志里的唐诗(下)

    作者:文长辉 二 有一位诗人在南下途中,专门拜访了惠能大师. 这人就是宋之问.唐景云元年(公元712年),被流放的宋之问经韶州广果寺(后名南华寺)朝拜惠能.我们无从得知当时拜见的情景,也许会有&quo ...

  • 一代诗圣杜甫的传奇人生(三):迁徙蜀中,与世长辞

    导语: 公元759年,四十九岁的杜甫携妻带子离开长安,开始了向西行进的漫漫征途.一路上翻山越岭历经艰险,他们在甘肃省境内的同谷(今甘肃天水)落脚,希望能得到接济.穷困潦倒的杜甫却始终不能让家人过上衣食 ...

  • 61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意》之“檐影微微落”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注: 全诗按照时间顺序,集中写了江上景物,即作者所见.首联"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q ...

  • 60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意》之“啭枝黄鸟近”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 啭:鸟婉转地叫. 解读: 此为写草堂春日之景,抒发闲适之情的诗句,诗中没有直接写雨,却处处 ...

  • 62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愁》之“养拙蓬为户”

    养拙蓬为户,茫茫何所开. 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 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 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 注: 养拙: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神女馆:神女庙.传说楚怀王梦游高唐 ...

  • 65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闷》之“地阔平沙岸”

    地阔平沙岸,舟虚小洞房. 使尘来驿道,城日避乌樯. 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 行云星隐见,叠浪月光芒. 萤鉴缘帷彻,蛛丝罥鬓长. 哀筝犹凭几,鸣笛竟沾裳. 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 气冲看剑匣,颖脱抚 ...

  • 66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白水鱼竿客,清秋鹤发翁. 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 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 平地专欹倒,分曹失异同. 礼甘衰力就,义忝上官通. 畴昔论诗早,光辉仗钺雄. 宽容存性拙,剪拂念 ...

  • 67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愤》

     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  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 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威. 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 注:  "闻道"两句:指郭子仪与回纥联合,再破吐蕃后,论功封赏回纥事.花 ...

  • 69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浦歌十七首》(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注: 秋浦:唐池州(属安徽)有秋浦县,其地有秋浦水. 东大楼:即大楼山 ...

  • 1 唐诗解读——杜甫之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上)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 ...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上)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