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唐诗解读——李白之《江夏别宋之悌》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
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武昌。
宋之悌:宋若思之父,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以河东节度坐事流朱鸢,途经江夏,与李白相遇。
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
碧海:指朱鸢(今属越南)。宋之悌贬所。朱鸢在唐代属安南都护府交趾郡,当时有朱鸢江经此入海,故名。
兴:兴会,兴致。
谷鸟:山间或水间的鸟。
解读: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34年,即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宋之悌为唐代著名武将,宋之问的弟弟,曾官至剑南节度使,太原尹。后被贬至朱鸢,在安陆漫游期间结交了李白。李白在江夏听到宋被贬,遂写下此诗为友人送别。
首联写长江流向万里之外的碧海,暗喻宋之悌将奔赴遥远的蛮荒之地,但距离隔不断他们此时共饮的深情厚谊。诗人如此白描式地写景,实则蕴含了诗人极其纠结的心情,他明知百川汇海,楚江终将会送走友人,他内心是希望江中无水,无以载舟,如此友人就不必远行。
颔联历来被誉为佳句,诗人用“分”字替代了“赴”字,是写一种分离,两处伤痛,将单方面的忧虑挂念变成了彼此双方的牵挂不舍,此时所有的感情,都压在胸口,无以言表,索性无言,饮下杯中酒,让所有想说的话融在杯中酒里,所谓“一杯”将“千里”含蕴其中,明人胡应麟曾在《诗薮﹒内编》中评论道:“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超逸入神。”这里诗人用“一杯”,而不是“三百杯”,一向豪迈的诗人,此时酒入口中难以下咽,心已尽至千里之外。
颈联以景传晴,诗人在江边为友人送行,然晴日也不能驱散他心头的苦恼,这是典型的以乐景衬托哀情,更显离情之伤,直至夜色降临,暮色渐浓,江风送来两岸凄婉的猿啼声,诗人方才意识到了不得不分开之时,心中悲凉愈加深重。
尾联直抒胸臆,想到宋之悌垂垂暮年却被谪到边陲之所,也许此时一别会成永别,平生眼泪从不轻弹的李白,此时也不免涕泪滂沱,失声痛哭。心中不多少担忧、不舍、眷恋、祝愿……,以四目含泪收束,留给读者多少想象空间。末二句也为全诗名句,道出了诗人离情的厚重,显示出诗人的真性情。
全诗构思巧浸透,以泪和酒织文,乐景哀景同步出现,以景驱情,我们读这首诗,很愿意与诗人一同感受一杯酒中的离情,一同体味“于此泣无穷”的友情,真所谓其情也悲,其情也真,酒醉耶!人醉耶!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