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七)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
桃陂:池塘名,全名桃胡陂。
暗(读音):默默无语的样子。
礼白云:与山僧作揖告别。
解读:
《秋浦歌十七首》作于诗人的晚年,也是他政治上失意之时,这组诗的题材是多方面的:有对国事的伤怀和理想的追求,有对京城和家乡的思念,也有当地民众生活的描写。李白在秋浦的这组诗,有娱心悦目之时,也有没有出路的苦闷得到些许解脱,如果说十七首第一首是他来到秋浦的开场诗,那么这一首则是他对秋浦的告别诗。全诗以黯然离别秋浦为这组诗作结出,传达出一种伤感的情怀。
前两句可以理解为桃波这个地方很小,大家说话方圆之内都能听见,后两句可理解为诗人与山僧默默告别。但这样理解,又显得不通。有人理解前两句是因,后两句是果,桃波近在眼前,与白云寺相近,亦不敢高声说话,恐惊动了地上之人?诗人怕是有难言之隐也未可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