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无奈的“生态候鸟”
【经岚观察】17004
留住无奈的“生态候鸟”
文/李志青
来源:环球时报 2017-01-06
岁末年初,北方的这场大面积雾霾来得有点“凶”。身边熟人、微信圈中,因为雾霾而心情焦虑者,为了孩子决心离开北方城市者增多了起来。
孔雀东南飞,东南哪里好?无非是少点雾霾,多点蓝天,为健康计,为孩子计等。然而,芸芸众生中,真正能做到潇洒 “东南飞”的又有几人?不要说做“生态移民”,拖家带口之下,就算是做回“生态候鸟”,在雾霾中离开,在蓝天中回来,又谈何容易?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态候鸟”是种无奈的憧憬,毕竟一座城市的竞争力由多方面构成,生态环境的确重要,但选择在此谋发展的人也要考虑诸如创新精神、进取意识等在后工业化阶段里更为可贵的精神因素。
但一座城市绝不能任凭候鸟心态滋生。在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区位和基础设施差距逐渐缩小,居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环境等软因素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分量必将不断增大。
伦敦治理雾霾用了30年,洛杉矶治理雾霾用了60年,考虑到霾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的时间长度,身处其中的人难免心慌,产生某种逃避心态。但消极离开总不是办法,除霾需要持久的应对与斗争。
地方政府是纾解居民候鸟心态的第一责任人,留住候鸟,需要提高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参与度。环保立法执法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如果能让公众感受到自己在政策制定中发声,意见能被采纳,对他们是一种激励和鼓励。要让公众了解雾霾背后的知识和真相,把环境治理的现状与成绩向他们说明白,缓解公众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焦虑。
在短期内,我们或许改变不了雾霾的大环境,但可以尝试改变自身的小环境。根据各种研究的估计,结合当下经济和能源结构等情况,要根治雾霾等环境污染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情况下,我们有必要科学地认识雾霾的危害性,对其进行防护或预防,无论是口罩、空气净化器等防护设备,还是通过运动、饮食提高抵抗力,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必须承认,现在的各种环境治理政策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但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相比,各种环保制度和政策正全面铺开,并开始发挥巨大的影响。问题是,见成效仍然需要时间。民众的焦虑是可以想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耐心正一点点流失,政府主管部门唯有竭心尽力,加快推进对污染的治理。
(作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