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唐诗解读——李白之《忆东山二首》(其二)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注:
谢妓:妓女。李贺的《牡丹种曲》“檀郞谢女眠何处”,此处“谢女”被王琦注“旧注以为谢道蕴,盖以以才子才女并称耳。然唐诗中有称妓女为谢女者,大抵因谢安石蓄妓而起,始称谢妓,继则改称谢女,以为新异耳。”
东山客:指谢安。
解读:
在李白的心目中,谢安实在是自己心目中理想英雄,举手投足之间,可以平定天下,然而自己却与政治无缘,无法达成理想。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这两句实则是诗人向世人的高宣言,自己也要像谢安那样隐居东山,远离污浊世俗社会,历史上的谢安饮酒、狎妓、观舞并且亲自歌舞,实则这也是李白的生活方式。
谢安所处的时代,是以隐为高的时代。他越不出,他的名声越高。所以当时就有人认为谢安“有公辅之望”,舆论是“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但李白却不同,他所处的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长安,是个“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的长安,他的这种行为与谢安避世不同,实则是忤世之隐。当然这种隐法并不同于一般的愤世嫉俗。他之所谓隐,同时还有着待时而起的一面,所谓“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我想要告诉谢安那样隐居在东山的隐士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环绕在山径上的朵朵白云”。
同第一首一样,这首诗率然天真,无拘无束,展现了诗人豪放旷达的一面。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