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张念非:股骨头坏死新月征的形成机制探讨与临床指导意义

编者按

2017年10月21日-22日,“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洛阳正骨&中日友好股骨头坏死与髋关节疑难病新进展学习班”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承办,来自全国40余位专家及30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学术盛会。

今日播出第 20 讲:

中日友好医院张念非教授:股骨头坏死新月征的形成机制探讨与临床指导意义

洛阳正骨医院股骨头坏死科

温馨提醒:视频为高清模式,需在Wifi下观看(土豪随意)


亮点提示

  1. “新月征”被认为是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早期表现,是多种塌陷形式之一(另外两种塌陷的方式:软骨下骨板下型、区域型),困扰着骨科医生和生物力学专家;

  2. 上世纪七十年代,仅靠X线片认为是早期,MRI广泛应用以后被认为是中后期的表现;

  3. 传统骨力学理论(1891年Wolf教授)认为,在骨科组织中,只有钙化组织可以承受并传到应力;

  4. 传统骨力学理论把松质骨当成是多孔的固体,未对骨髓内液体的力学功能加以充分考虑,也就是未能将弹性多孔介质理论应用于骨力学;

  5. 1920年太沙基方程强调骨髓内液对承受应力的作用,同样的原理见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陷现象;

  6. Starling resistor理论认为,股骨头内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外力作用于股骨头时,骨髓内液帮助股骨头承受应力;

  7. 股骨头是一种多孔介质而非多孔固体,固体基质和空隙网络相互连通,其内充满了液体;

  8. 有限元分析显示,具有破坏力的应力集中在软骨下骨板、硬化带、坏死骨交界处可以产生小裂隙;

  9. 新月征开始于软骨下局灶性的骨吸收,硬化带把股骨头内血水液体阻挡进入死骨吸收区,负重区下方残存的液体在高压下从软骨下骨板、硬化带、坏死骨交界处小裂隙流出,骨髓内液的流失导致股骨头内密闭系统的破坏,有效压应力的集中导致结合部的骨折,从而产生新月征。

更多精彩(红色部分为中日友好医院演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