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展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作者:钟夫
写在前面

昨天,抱朴财经推送了钟夫老师的文章《为什么浙江出能官》反响热烈,截至2月23日11点30分,仅在抱朴财经今日头条号就有超过25万的阅读,超过2400人点赞,今天继续推出下篇。

01

浙江重文重教,文脉健、文气盛

浙地人才辈出,科举时代不说了,进士和状元数量全国数一数二。近百多年来,浙地文气仍然很盛,尤其清末民初、民国时期,比之它时更有过之。而且人才非常丰富,政军、财经、科教、工商、文艺、书画、宗教,各类人才呈喷发状。专业之广,凡理工农医文史哲艺体军,可列之学,无不涉猎,琴棋书画,戏剧翻译,考古古玩,商贾大亨,凡说得出来的,都有顶尖人才和盖世成果,以区区小省,实属难得。
浙江籍人才之多、之丰富,数不过来,灿若星辰,干脆不列了,太多,他们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也是浙地的底蕴所在。按人口比例,除了江苏能与浙江有比,其他地方比不了。
普遍较高的文化素质使浙地充满灵秀,浙江后人如果能有些出色表现的话,实得于斯土祖上的厚庇。相信每一个浙江子弟,自豪之余,都会感念这方土地的人文之盛、人才之多、之杰出,从而产生巨大的激励和动力。当然也会有些压力,甚至会为自己不够优秀、平庸和慵懒而惭愧和不安!
02

浙地尚存余息的士大夫精神

江南一地,骨子里葆有传统的士大夫精神,乡绅文化尚留余韵,而浙地当属重镇。衣冠南渡以来,吴越一地,多豪门大族;即便县镇乡里,深厚大家常见。
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
笔者出生的镇上,当年有万人,深宅大院几十家,殷实人家亦多,文墨气息浓厚,士绅文化犹存。后虽经革命文化洗礼,文脉并未净尽,文气尚存。最近二三十年以来,城市化摧枯拉朽,许多古宅老巷被毁。我的家乡老镇,作为保护区幸得残留,成了城中镇,周边早被高楼大厦包围,改造乃旦夕之事。
现代化、信息时代,狂飙突进下,一切扁平化、短平快,年轻一代已有新变,江南文气如何承续?未来如何演化?不得而知,相信自有天命造化。
当此流变时代,感觉不少浙地官员、学者、商贾身上尚留些许余绪,时有隐现,比较难得!但也基本70后以上几代人了,80、90后就有些变化了!他们应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偏好、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存在决定意识。也许他们是更正常的一代,他们理应有更好的未来。
由于普通话和官媒的强势影响和塑造,全国渐感趋同,区域文化过去些年来一直处于被动躲闪守势。这是现代化大潮下的心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亦是一种思维方式,相信文化总有他自己存续的规律和命数!
走遍大江南北,乡土意识、家国情怀、士大夫精神,江南稍好,浙江当然。这使得在一定的情形下,表现为浙江有较好的中国式社会层面的自适应、自组织能力和公共应急素质,大事临头,自然会显露出来。
03

浙江人机敏干练,做事如种田绣花

浙江人是很不情愿,也很怕被人说是憨呆(要用土语念),即做事犯蠢,出低级错误。也普遍不习惯“等靠要”,视拨一拨转一转,一踢一动为耻,那是“木卵”、“阿木林”,在浙江语汇里不是个好词,皆避趋之。事情要做得实,还要做得好,做得漂亮!是大多浙江人的潜意识,深入骨子里的东西,归之于浙江人普遍勤思好学善作,我把它称作“阳明精神”。
说到浙江人的机敏干练,有谓温州人头发是空心的,宁波人脚踏尾巴头会动,绍兴师爷可拜相,台州式硬气如山海,不一而足,浙江人互相揶揄也互相欣赏。
年轻时,我北上求学,越长江、渡淮河、过黄河,但见田垄、地头、庄稼、村舍一点一点在变。随着绿皮车缓慢北移,似乎天色也在变,这种对比,强烈而深刻!江南丰收有稻米,江北满仓是小麦,背后则是不同的气候条件,耕种方式,乃至一方水土、物候带给人的不同习性和思维方式。
浙江两稻一麦,一年三熟,地少人多,种田如绣花。抢种、间种、套种,农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千年农耕,沉淀、内化为勤劳、干练、精细的习惯。
浙江温州永嘉稻作梯田
浙江人也多能工巧匠,有工匠精神,这些文化和精神终究要体现在做事的各个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那就是浙江人做事情,讲窍门、讲效率。遇急难事反应比较机敏,一般不会死等上级要求,善于自谋自转,而且还尽力做好,不是都为做给人看,做给领导看。更多的是自我要求,是习惯,不这么做,或做不好,自己心里这关就过不去。
“煞清爽”是江南多地,也是浙江人的口头禅,演绎为做事利落、明白、漂亮!脚下柴撸清爽,这些都相当大程度上已经内化为浙人的自觉,不管实事、“虚”事,浙江人都尽量讲求成效,力求以虚带实,虚也要虚的有道理。
还是以围棋为例,大家都知道浙江是围棋之乡,多围棋人才。从马晓春、俞斌到柯洁,除了国手,业余高手也多。下围棋,得实地也好、取外势也好,都要有所得,善取舍,合目标。
浙江人处事应人虚实两利;做事为学,善从实处下手,即便为文或书写等“虚事",如吴昌硕、马浮语:无一笔不落到实处。一般来说,浙江人不喜欢那种大而无当的呼喊,廉价的群哄和煽情;也讨厌做缺少实效的花架子,没有成本概念的折腾。
这次抗役,浙江在全国率先宣布进入一级响应,迅即采取封闭措施;然后根据疫情,适时向精密型智控转变;果断复工,一图一码一指数;招招实在,事事抢先,件件细致。真可谓,灾难来临,处置迅速果断,有力有度有方法;复工复产,决策机敏周全,有计有谋有温度。
浙江年年有台风,应急防范已成常事,危急时期自然用得上。这次确症人数仅次于湖北,迄今死亡仅一例,实不容易!但争抢复工复产,对控防要求极高,有点抖乎,惟愿安全!
04

浙江曾经是个苦拼孩子

浙江被群观众议,今次不是头一遭,但却是最广泛的一次。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二十一世纪初,浙江经济开始初爆发,一时引人注目,风光无限。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浙江虽作为一个沿海省份,改革开放之初,浙江的海域是个封闭的静海,比之广东和福建,它们都有特区。尤其广东,近代以来,一直得风气之先,改开以来,曾经粤歌粤语穿南北,如有机会,很愿意写写广东。
浙江发展并无任何特殊的开放条件和优惠政策,是个土生土长的内源型自我摸索发展的样本,不仅发展条件与众多无设特区的内陆和北方省份一样,而且基础设施和产业来自于中央政府的起始投资很少,在全国排倒数,远不及其他兄弟省区市。
浙江跟广东相比最大的区别:南粤因其地利,从来是主抓的开放门户,至改开后深珠接通港澳,深圳成了一夜城,莫不如此。粤地在乾隆时曾“一口通商”,这些都非浙江能比,既是粤地的天然优势,也是粤人自我成就的结果。
浙地则更多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自己羽化成精的励志故事,正如越剧《追鱼》里王文娟扮演的鲤鱼精历尽千辛万苦,忍痛拔鳞成人,终获爱情的凄美故事。所以,要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浙地浙事浙人,还有一个视角,就是浙江的佛教和戏剧。但本文不得不就此打住!
如上所析,浙江其实是个苦孩子依靠自立自强逆袭的动人案例!有些不同的是浙江开始创业的每个奔跑者、攀爬者、奋起者,不管是山野村夫,还是城镇平民,不管起点有多低,都有不同程度诗书礼教、商业文化的根底,都有浙人纵横、善谋、勇行、不服输的基因。浙江的创业故事就是这样卑微、勇壮地展开的!怀揣理想,全民皆商,全民皆工,就是浙江人!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到,马路跳;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城镇像农村、农村像城镇,就是当年形象的写照。浙江三大中心城市杭州、宁波、温州,杭州是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宁波和温州的城市形象,也就是稍大些的江南县城,连条像样的城市马路都没有,与北方的大多数地级城市不可比;而其它大多数地市县则更惨。
笔者上世纪70年代末赴北方读大学时,亲身感受了计划经济时代浙江投资严重不足,与许多内陆和北方同级城市的这种差距。即便与江苏,并称江浙,当年起点也不能比。在那个国家包分配的年代,我们深知,毕业分配回浙江工作可能性极小,因为可接收单位太少。一出浙地莫回头!
创业初期的浙江,常被质疑,被批为低小散。广东的起点高,产业新,三来一补直接国际;浙江作坊遍地,市场遍省,寻找机会创业的浙江人遍中国满世界跑,被揶揄为凡有人、有生意做的地方就有浙江人。
浙江的创业故事就是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缺依少靠,还经常被尅,被批搞资本主义的不搭不理,甚至被可劲打压下,自己开始鼓捣、开始摸索、开始起步并渐成气候的。自立自强,不叫苦,默默干,有时很吃亏、很委屈,浙江人似乎习惯了。不碗里捡饭争食,天涯地角,另辟蹊径,自寻门路,这是浙江人的性格。当个小老板,自己做自己的大爷,也很自在。个中艰辛,冷暖自知!
从浙江台州路桥乡间走出来,后来成为中国民营汽车工业、乃至中国民族工业翘楚,自称农村青年娶上欧洲贵族小姐的李书福的创业故事,就是千千万万个浙江人艰辛创业、自闯门路、不断挑战自我,乌鸡变凤凰的生动事例。当然,还有后来的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以及他们身后站着的一大批浙商。每一个都是了不起的励志故事!每一个都是浙江创业文化的生动诠释!
随着浙商几乎一夜之间如神兵天将般成批出现,浙江之谜随之而生。浙江为什么可以?浙江发展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这曾经是个热问,浙江发展模式吸引了国内许多学者和外地考察调研者。直观层面,浙江发展的经验很朴素、很“土”: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屑做,忍人所不能忍,吃人所不能吃之苦,原始积累时期的浙江就是这样“土“,这样的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浙江人是有目标、有想法的主动吃苦,而不是听天由命的被动熬苦。
浙江有一句俗话:挣钱不好看,好看不挣钱。浙江经验曾被官方解释为“四千精神”:即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四千精神”确是浙江人创业心路和里路的真实描述和恰当总结。又何尝不是国中所有参与这场伟大的、史无前例的创业活动的创业者,他们共同的经历和心声呢?
但是,仅仅靠敢闯、能吃苦就行吗?敢闯、能吃苦,必有所得,但不一定能大成;不敢闯、不能吃苦,一定一事无成。当然,瞎闯、乱吃苦,也不行;还要善闯、会吃苦。
05

浙江人平均经营素质高

记得当年曾有来访者问笔者,有没有更深刻、更本质、更学理地最简明地能够把握浙江之谜?我答:浙江人平均经营素质高。
何为平均经营素质?指在一定情形下,或曰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快速计算成本收益比,权衡利弊,善于判断,勇于决策,敏于行动的能力。如果可以设计一套指标体系,浙江人的这个平均指标值应是全国最高的,没有第二,这是我的直观感受和判断。也可理解为,浙江的人力资本相比是最优的,浙江的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在全国一直居于各省之首(除京沪津三直辖市外),就是一个佐证。
在浙工作期间,我每年去苏南调研,江苏人说:我们江苏GDP高,你们浙江人有钱。指的就是浙江人的平均经营素质高。
许多人称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更广泛些说应该是浙江人。实际讲的就是浙江人平均经营素质高,平均人力资本值最高,而人力资本是最活跃、最具有创造性的素质,这是浙江人在市场经济海洋里搏击的核心竞争力!抛却省域自尊心,我觉得可以接受,是对浙江发展奥秘的学理解释。当年在浙工作时,曾想专门就此开题布研写书,因故作罢。部分体现在旧作《宁波发展历程及其价值》一书中。
此番抗疫以来,浙官屡被坊间表扬,因为浙官就是从这样的群体中成长和诞生的,是他们中的一员,具有通常浙江人的基本素质。“平均经营素质”在官场上的表现,就是平均治理能力,浙江平均经营素质高,官员的平均治理素质自然也高。
当然,也不是个个浙江人都是能人,是就算术平均值而言。众所周知,全国哪个地方都有优秀人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只是浙江人中具备务实、勤劳、能干肯干;善动脑经、讲求窍门、反应机敏;自立、自强、虑事周全等这些优点,比其它地区可能更为突出一些,更普遍一些,优点更多一点,占比更高一点,并不是说它地就没有,惟浙地独有。
当然,如前所述,浙江文化是中原优秀文化与本土越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从南宋始,形成了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相通的地域文化,极为独特!与国中大部分根植小农进化不大的地域文化相比,还是具有领先性、创新性和灵动性,加之近代以来又借助海派文化为窗口陶炼和融汇,浙江本土文化的先进性更具现代性,自适应和延展生存能力亦更强,今天在许多浙人身上皆可窥见。
二十年前,浙江发展模式风靡全国,各地来浙学习调研考察甚众,今次新冠大役,浙江又成网红,其实,两事一如,一脉相承。浙江人的文化精神是在内里,在做事情的过程和细节里,在临事时的冷静、有章法、不刻版、富于机变中。
是次涌现的网红医生张文宏,初看讲课视频时,觉此君精气神很熟悉,像上海人又感觉多了点东西,知道是在上海的浙江温州人,始明白。其敢言敢为,直奔事体,不作不装,直率、机敏、能干、自信、敢担当,是新生代浙江人的代表!上海人调侃打趣,可以捐出区、市长,绝不让走张医生。为是次悲壮的抗疫,留下一段苦涩而有温度的佳话!
06

浙地浙人浙事于国家的意义

想要写下浙地浙人浙事,不单是为凑热点,也不全为乡情,是因于国家的发展又处于一个新的紧要关头。浙江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是基于浙地自身传统经济思想和内生市场经济及组织方式与世界经济交融,并且无特别外部优惠条件下,取得成功的典范,极具一般性价值和意义,尤为难得可贵!中国还在发展,还要发展,在风急浪高的今天,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提供镜鉴,判断方向,找到出路。
今天初稿写毕时(2月19日),正值已故伟人邓小平的忌日,有许多怀念他的文章,阅后,感慨万千!小平的伟大和过人之处,是他的实事求是、尊重人性、尊重常识、高瞻远瞩、顺势而为、敏锐智慧。浙江文化精神与实践与之高度应合。40年来,通过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传承,中国实现了人类最为伟大的壮举——将具有14亿人口之众的中国带入初具现代化的强国行列!
浙江正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年代,巧借时代机运,坚持实事求是、大胆摸着石头过河、勇于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探索,从而实现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典范,也是尊重人性、尊重常识、不拘一格、自立自强、勇于创新的好样板。浙江四十多年发展进步可谓是中国改革开放伟业中最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省域范例,是一个难得的缩影。
什么时候,浙地、浙人、浙事在国中成为平常,各地在互相学习中互促互进,取长补短,共创繁荣,我们的国力会更强!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人性、回归常识;保持战略上的清醒,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智慧应对,我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我们的国家必将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也会有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