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批自主培养的18位博士都是谁?学位编号10001的第一博士是谁
乐男美丽新娱乐关注昨天01:41一直以来,博士学位都是代表了做学问的最高成就,上百年来,世界各国都相继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博士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人才库,再加上历史原因,造成一段时间的人才断档,直到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才有了自主培养的新型大学生,那个时候的大学生真正称得是天之骄子,第二年,我国才有了研究生学位,当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是63500人,最后录取了10780名,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颁布,规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建立机制,并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首批试验点,开始自主培养自己的博士生,最后从这1万多名研究生中经过层层筛选,选出18位出类拔萃的人才授予博士学位,自此作为代表知识最高殿堂的博士生直到1983年才产生,至今为止,我国已先后培养了80万多名博士生,但作为首批被授予博士学位的18人也永远成为了国人的骄傲,共和国对这18位博士生也给予了很高的荣誉,不仅博士授予仪式选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更是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授予,这种光环也只有他们这些人得到过。
这18位首批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分别是:单墫、李尚志、苏淳、谢惠民、洪家兴、李绍宽、王建磐、于秀源、童裕孙、张荫南、冯玉琳、白志东、赵林城、马中骐、黄朝商、范洪义、徐功巧、徐文耀,其中有6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是冯玉琳、黄朝商、马中骐、谢惠民、徐文耀和徐功巧;有6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是赵林城、苏淳、单墫、李尚志、范洪义和白志东;还有4名来自复旦大学,分别是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童裕孙;另外两名分别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建磐和山东大学的于秀源。其中马中骥身为中科院高能所的博士研究生,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他的博士学位编号是10001,是钱三强院长亲自签发的学位证书。
可能有些人要问了,这些首批博士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知识中断了这么多年,真实水平可能不怎么样吧,但是你错了,这18位博士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曾有一位领导问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的谷超豪:“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水平怎么样?”谷超豪信心满满地回答说:“可以达到国际水平”!而且这批博士的导师阵容也堪称“奢侈”,不是院士就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很多都是当时的泰斗级人物,首批博士之一的于秀源,他的导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潘承洞院士;我国第一位博士马中骥,他的导师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胡宁院士,北大的教授;现在自己也是中科院院士的洪家兴,他的导师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院士,除此之外,首批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的阵容也相当恐怖,马中骥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7位当时物理学界的顶级专家组成,其中中科院院士就有5位,包括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彭桓武;李尚志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则由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段学复担任,万哲先、丁石荪、曹锡华等大咖担任委员。
如今,这18位博士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以及教育工作,其中:马中骐博士,1940年3月生,浙江省余杭市人,196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新中国首位博士生,任职中国科学院,现已退休,现和杨振宁教授合作,从事冷原子方面的研究,已获得若干可喜的成果。谢惠民博士,曾先后担任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2009年成为苏大数学科学院国家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从事控制论、非线性振动、动力系统的语法复杂性、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白志东博士,任教中科大,主要从事概率统计中极限理论方面的研究,解决了数学、物理学界众多公认的理论问题,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约130篇被SCI检索,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190,引用百次以上的文章3篇。李尚志博士,任教中科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代数学领域、特别是群论方向的科学研究,在典型群的子群结构研究中取得了国际同行瞩目的系统成果,在国内外第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此外还担任湘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教学教材执行主编。范洪义博士,任教中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协联成员,共发表SCI研究论文824余篇 ,六次获得全国发表SCI论文个人排名第一,三次获得多篇SCI,论文数被引用全国第一,在量子力学的物理基础领域提出新的研究方向。赵林城博士,任教中科大,1994年被选为国际统计学会(ISI)成员,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60篇,出版专著两本,培养博士10人,硕士18人。洪家兴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获第十四届“华罗庚数学奖”,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研究。李绍宽博士,任职东华大学,从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论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论文。张荫南博士,任职复旦大学,近年来主要从事数据分析,在Winner空间变分演算、无限维的Levy-Laplace算子、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方面做出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童裕孙博士,任职复旦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教研室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算子谱论与算子代数,曾参加“不定度规空间上算子理论”的研究,历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冯玉伦博士,任职中国科学院软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学术著作5部。黄朝商博士,任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领域的研究,已在国内外本学科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单篇引用超过50次以上的有8篇。王建磐博士,任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磐教授是代数群表示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领军人物,他在Weyl模张量积的Weyl模滤过的存在性、 generic上同调的函子解释、平移与消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国际同行所瞩目。徐功巧博士,首届博士中唯一的女博士,任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现已退休)。徐文耀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要从事地磁、地震预报、震源物理研究。研究成果有:首次发现“行星际磁场反向扇形效应”,首次计算出包括极区在内的全球L(地磁太阴日变化)电流体系等。于秀源博士,任职杭州师范大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的研究,1994年以来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 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于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和密码学人才,其中就有享誉国内外的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苏淳博士,任职中科大,主要研究方向为概率论极限理论与数理统计大样本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单墫博士,任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数论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表各种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为奖掖后学,他捐献出个人积蓄,在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了“善学奖”奖学金。
第一代的“老博士”们如是说:“在一个浮躁的世界里,更需要人静心做学问,人生的成功评价标准各不相同,希望你们能认准学术道路走下去。”“科研并不苦,能做喜欢的事,做到自己希望的程度,就是快乐。”这18位首博在当时有着太多的选择,但在物欲横流的那个时代竟无一人“下海经商”,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青春,成为中国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如今,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博士帽满天飞,数量更是位居世界之首,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成为国家的中坚呢?随着博士的毕业仪式越来越隆重,博士生的质量却未必有当初那么高。当年意气风发的18位有志青年多已成为了老人,很多人已成长为院士、大学校长、国家级著名教授,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不菲的成绩,这些老博士目前仍都活跃在学术界的前沿,其中有一位是中科院的院士、一位是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四位大学校长或者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