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师谈少林功夫:真正的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2021年08月02日 21:07:03
来源:华人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文/释永信
禅的本质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超越。
禅起源于印度,汉语音译为“禅那”,即静虑、思维修之意。经过在中国千余年的传播与发展,禅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思想,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是心灵超越之法,是通过生命的实践体验到的“内心觉醒”与“内在超越”。
大乘佛教的禅宗由菩提达摩大师在1500多年前在中国嵩山少林寺首倡,故而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达摩大师为中国禅宗初祖。大乘禅宗的特色与风格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中国禅宗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心灯相续,并不仅仅因为佛教接近并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根本原因是注重实践与亲自觉知实相的精神,实现内在超越,这与佛陀的教法是一脉相承的。
古德所谓“拳者小禅,禅者大拳”,一代代禅宗祖师将禅宗智慧赋予少林功夫,使之从优化人体运动技能和攻防格斗的武艺、到两军对垒时排兵布阵的武学,在持戒修行的武德贯穿和约束下,次第提升为放下我执的武道,最终追求的至高境界,是无我、空性的“禅武合一”。所以说,少林功夫的最终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
禅武合一不仅将少林功夫提高到民间武术难以企及的精神品格,更重要的是,它为相当大的一类人群提供了一条有着完整次第和方法的内在超越之路。“天下功夫出少林”作为民间流传的说法,透露出传统社会对“禅武合一”理念与方法的广泛认同和习武者精神超越。
“禅拳归一”是少林武僧习武修禅的指导思想。少林功夫讲究“禅武同源,禅拳归一”,这是少林武术特有的文化内涵。“禅拳归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归于一地:即同在少林寺孕育滋长。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又是武术圣地,禅武于千百年来在此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其次是归于一身:禅僧习武,武僧修禅,禅僧武僧在少林已化为一体;其三是归于一处:少林僧人既要打坐参禅,又要练功习武修德,文武双全,武德双修已成为少林僧人的一种境界;其四是“禅”与“拳”归于一心:无论是参禅还是打拳,都需要修行者用心体悟,自证于心,让身与心和谐统一,最后达到心灵的圆满,明心见性。
当“禅拳归一”的少林功夫成为佛教禅宗的一个方便法门,实际上打破了佛教禅宗令当代人疑惑的神秘性,从而为普通人开辟了一条通过身心合一的次第训练、步入明心见性的内心觉醒和内在超越的大道。所以,我们少林寺就倡导大家“练功去”,功夫之道,亦可明心,亦能成佛。
禅宗的特点之一是“不立文字”。禅是一种感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它既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相反,越想则会离禅越远。武学也是一样。虽然一招一式清清楚楚,但如果僵化的学习套路,抱着“招式”不放,也是不能有所成就的。无滞于形,才能心无拘囿;心中无念,方达武学化境。这就正如《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提出指导禅修者实践的核心方法,便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禅与功夫的最高境界都讲究“无念无住”,这样才能如行云流水,随缘自在。
禅宗的兴起与发展,绵延至今,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禅宗精神主要是超越的精神,超越是禅宗思想的本质,超越现实的矛盾、生命的痛苦,我们追求思想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这是禅宗所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