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松柔观(摘要1)
专气致柔”是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
如果说陈氏太极拳将刚猛风格的外功拳发展为“刚柔兼备”的武术功夫,杨禄禅则在学习陈式“十三势”基础上,进行了继续柔化方向的改革。这不是太极拳武术功能的倒退,而是渊源于“道”的时代创新,因此成就了杨禄禅“杨无敌”的神拳地位。从武“术”的角度看,杨氏祖孙三代均以松柔为努力方向,故杨澄甫弟子陈微明先生创立拳社时,专门取名为“致柔拳社”,明确表达了继承杨式太极拳“专气致柔”的特点和发展路向。后来郑曼青以“松净、不用力、不动手”的原则,李雅轩以“大松大软、稳静安舒”的方式,把太极拳推向了“轻虚无为”的境界。至此以后,杨氏太极拳就与坚守“刚柔兼备”原初风格的陈式十三势绵拳、软手分道扬镳。
李雅轩对太极拳松软的性质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并坚持“大松大软”拳学思想。“大”与《老子》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字同义,即极致、彻底的意思。“软”在四川话中松软二字往往联用,基本上与“柔韧”同义。李雅轩反复强调 “太极拳是松软轻灵之功夫,在练时别忘了把身势放松放软放轻灵”。
“专气致柔”可以简单归纳为一个字:“松”。杨澄甫先生说:“松字既普通,又特殊,若没有切身感受,真是可以说三辈子都弄不明白”。杨澄甫的入室弟子李雅轩更是反复说:“发劲第一是要松软,第二是松软,第三还是要松软。盖不松则不能软,发劲则无效也”。太极拳先贤超验性的独特感受,是违反牛顿经典力学原则的,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太极拳才有“入门引路须口授”的至理名言,若没有老师的言传身教,没有自己的切身触摸感受,“浑身百折若无骨”的“大松大软”是难以理解的。(未完待续2,全文12000余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