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我与中国水电共成长

7月30日,三峡集团在湖北宜昌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践暨葛洲坝水利枢纽投产发电40周年辉煌成就报告会,总结回顾葛洲坝水利枢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运行的伟大历程、历史成就、突出贡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报告会上,“老葛电人”——白鹤滩电厂厂长刘海波同志带来了一场满怀深情的主题演讲《我与中国水电共成长》。

大家好!我叫刘海波,我来自白鹤滩电厂,同时,我也是一名老葛电人。
刚刚过去的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总书记致以贺信,总理作出批示。
今天,又迎来了葛洲坝水利枢纽投产发电40周年。在这个特殊而重要的节点,作为白鹤滩电厂的厂长,我从千里之外的白鹤滩,回到哺育我成长的红色摇篮——葛洲坝。
一路上,我浮想联翩,既有接百万机组、守大国重器的喜悦和自豪,更有魂牵梦绕、历历在目、恍若昨日的葛洲坝记忆。
从筑梦葛洲坝,到进军大三峡,从海外咨询,到奋楫金沙。一路走来,我有幸亲历了中国水电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伟大跨越,也深深感受到,葛洲坝作为“二十世纪水电丰碑”和“民族水电工业摇篮”所蕴藏的精神财富和时代价值。

1

缘 起 葛 洲 坝

我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我的家乡离葛洲坝只有50多分钟的车程。尽管,我在葛洲坝只工作了8年,但她指引我走过了将近30年的水电生涯。提起葛洲坝,太多的人和事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1981年,我上小学的时候,葛洲坝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我的老家也正式通电,告别了煤油灯的时代。
1985年,我和同学们第一次与葛洲坝亲密接触,巍峨的大坝、滔滔的江水和高大的门机,给青春年少的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992年,我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选择回到家乡,来到“万里长江第一坝”,成为了一名运行值班员。
报到的第一天让我终身难忘,我在车间几乎没怎么停留,就立刻被安排到培训室去听课。
自认为在学校的功底还算扎实,但当天培训的这一课,我越听越感到自己所知甚少,书本和电厂的实际相差太远,自己要学的还太多太多,陡然间,我感到压力倍增。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切身地感受到葛洲坝的专业精神、认真态度,感受到了葛电人持续学习、追求进步的优秀品格。
葛洲坝管理严格,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的运行管理;葛洲坝重视人才培养,真的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
提到学习考试,我的老大哥、老领导,全国劳动模范李志祥,始终是我的榜样。他81年参加工作,见证了葛洲坝首台机组的投产发电。走进他的宿舍,50多本学习笔记、做满记号的图纸,密密麻麻的专业书籍,让房间更显拥挤。
他坚持一天弄懂一张图纸,40年如一日穿梭于生产一线,从值班员一步一个脚印,历经班长、值长、主任、副厂长,最后成长为水电厂的厂长,并成为行业内颇有影响力的水电专家。
李志祥在葛洲坝工作了19年,他常说“青春献给葛洲坝,未来献给大三峡”。这就是一位水电劳模的葛电情怀,这也是水电人一生追求的“三峡梦”。

2

进 军 大 三 峡

2000年3月,“管好葛洲坝,进军大三峡”的时代号角吹响了。
三峡总公司启动了三峡电厂的筹建工作,要选拔4位值长到到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电站——委内瑞拉古里电站培训。200多名葛电人报名参加了选拔考试,竞争非常激烈。
幸运的是,我有幸成为了最后被录取的4位运行人中的一员,成为了三峡电厂筹建处的第一批员工,并马上开始了在古里电站的培训学习。那一年,我28岁。
有了在葛洲坝打下的良好基础,越来越多的葛电人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中大显身手。
2002年,三峡电站控制系统联合开发团队远赴欧洲,在瑞士、德国开始工作。5名电厂团队的成员也都来自葛洲坝电厂,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外方的开发理念让我们大开眼界,而我们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运行经验,也让外方惊喜不已,我们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开发任务,并马上在三峡的蓄水发电中发挥重要作用。
那时候,瑞士物价太高,开发任务又重,我们5个人都瘦了一圈儿,但我们优质、高效的工作还为集团挣回了10万美金。
在三峡工地,更多的老葛电人在勤奋工作。我的同事,电力行业大国工匠凌伟华,通过对机组“望、闻、问、切”,就能准确判断出故障原因,并迅速开出“药方”,被大家称为机组的“把脉人”。
凌伟华的专业水准也征服了外方的工程师,只要有调试工作,外方工程师总要指着安全帽,口中念念有词:“one, three, three。” 意思是,戴着编号为“133”号安全帽的凌伟华必须到场。

3

标 准 下 南 洋

随着三峡32台70万机组相继投产,并稳定运行,三峡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在海外也越传越响。
2014年,马来西亚砂捞越州能源公司慕名而来,请求三峡集团支援沐若电站的接机发电。那一年,葛洲坝电厂牵头完成了沐若电站的技术体系建设,实现了三峡标准下南洋,这是三峡标准首次走出国门。
2015年7月,砂捞越公司表达了他们强烈的愿望,希望三峡集团继续为沐若电站再提供一年的咨询服务。
我带队组成了第二批团队,从各大电厂精心挑选了10名技术骨干,团队平均年龄33岁,其中,最年轻的咨询工程师雷罡同志也来自葛洲坝电厂,那时,他还未满27岁。
我们到达马来西亚不久,就迎来了沐若电站投产以来的首次机组检修工作。我组织和马来西亚相关方召开准备会议,咨询工程师陈申伟、杨鹏牵头编制检修方案。
还记得是2015年的一个早晨,我走进沐若电站早会的会议室,看到30多位外方技术人员人手一份英文版的检修方案。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我们是用中文编制的方案,还没有来得及翻译成英文。
一经了解才知道,是电站的一位高级工程师看到了我们编制的方案,懂中文的他如获至宝,连夜翻译成英文,并在早会前为每人复印了一份,让大家尽快学习掌握。
经过细致的前期准备,首次机组检修非常顺利。我还记得检修结束,机组成功转动起来的那一刻,整个中控室沸腾了,大家都为中国团队的专业表现由衷地报以了热烈的掌声,马来西亚的同行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中国团队的专业水平赢得了马来西亚的充分认可,在咨询服务的13个月里,沐若电站首次创造了“零非停”的历史纪录,这也是三峡集团所管理电站的首个“海外零非停”。
通过葛电的积累、三峡的锤炼、海外的历练,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活跃在长江、金沙江,奋斗在国内、国外,在更加广阔的舞台建功立业,续写葛洲坝的辉煌。

4

扎 根 白 鹤 滩

去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组织的安排,要我到白鹤滩电厂筹建处工作。接到任务后,我觉得最难对母亲开口。我母亲已经80多岁了,身边只有我一个孩子陪伴。快要出发时,我只好硬着头皮和母亲商量这个事了。没想到,母亲很好说话,她爽快地说组织上让你到哪儿你就该到哪儿啊。等到出发那天,我和她告别,她终于忍不住了,说了句:“那你可要早点回来啊!”
实际上,水电人注定是飘泊的,哪里有河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水电人注定是孤独的,大坝建在哪里,我们就要走到哪里,就要告别家人,去和大坝作伴;水电人注定也是幸福的,我们从葛洲坝启程,扬帆,进军三峡,远赴海外,逐浪金沙江,见证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的人生因此而更加丰满!
等我到了工地,才发现好多老同事、老朋友都在白鹤滩。我所在的白鹤滩电厂,就有89位员工曾在葛洲坝工作过,厂领导都是“老葛电”。我在葛电运行时的师傅、值长、同事,很多都响应号召,远离家乡,溯江而上,又在白鹤滩继续发光发热。
他们中有机械专家幸绍凯,连续两个365天坚守百万机组转轮加工厂,以匠人之心打造精品转轮。全国知名专家陈小明,退休不褪色,在花甲之年,不远千里投身百万机组安装调试。他们组成的攻关小组,24小时不间断参与机组调试,和时间赛跑,跑赢时间,跑出加速度,创下了水电站接入系统的新纪录。
当然,和我们一起奔跑的还有设计院和国家电网,还有哈电集团、东电集团等设备厂家,还有葛洲坝集团、水电四局等施工单位。
上世纪80年代,他们在葛洲坝展现了中国水电的最高水准,齐心协力成就了葛洲坝的辉煌40年。
而今,在金沙江上,他们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率先在世界水电“百万机组”的新舞台领舞。正如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5

奋 斗 新 时 代

40年来,中国水电从未停歇,始终走在改革创新、自立自强的征程上。从葛洲坝的单机17万,到三峡的70万,从向家坝的单机80万,到白鹤滩的百万机组,三峡集团从葛洲坝走向三峡,从长江走向海洋,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中国水电逐浪奔涌、编队出海,不断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不断刷新着世界水电的新纪录。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中国水电人,又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无论走到哪里,作为葛电人,我们都带着葛洲坝的激情与梦想;无论走到哪里,作为三峡人,我们也都带着“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精神烙印;无论走到哪里,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有一颗不变的初心!
能够亲历中国水电事业的高速发展,我是幸运的;能够成为大国重器的守护者,我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能在这里分享我的成长历程,我是激动的。
👀
最后,请允许我,用我的一首不成文的小诗,来结束我的分享

总有一束花

在山谷中绽放

总有一江水

在山谷中流淌

总有一群人

在山谷中成长

总有一座大坝

承载着我们的梦想

总有一种力量

让中国不一样!

文   |   刘海波
党群工作部   |   策划出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