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居文化」书海拾贝:隶书的所有笔画都是三种基本笔画的变体
隶书有共有三种基本笔画,其他笔画都这三种笔画通过变换方向和角度衍生的,但要注意细节上的变化。
隶书是中华书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书法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书法文化史上的两次重要隶变,都与隶书有重要关系。
由隶书演变而生的草书和楷书成为后世书法文化中的主流书体,其笔画、笔法、结构都比其母体——隶书复杂的多。概括起来说,隶书其实就三种笔画,其他笔画都是在这三种笔画的基础上,通过变换角度、书写长度和书写方向等方式派生出来的,学会了三种基本笔画,其他的笔画也就自然会写。本篇就从隶书的特点说起,讲讲隶书的三个基本笔画和由其他笔画的承接关系。
【方圆居文化】---01
——隶书的基本特点——
1、隶书的用笔特点。隶书的点画继承了篆书的曲线美,并创新变化出了其特有的波磔笔画和蚕头雁尾。在用笔上,篆书多用圆笔,而隶书则在圆笔的基础上增加了方笔的用笔方法,表现力比篆书丰富了许多。隶书的方笔和圆笔在不同的碑中也不尽相同,有的方笔多一些,如《张迁碑》,有的则圆笔多一些,如《曹全碑》。
2、隶书的结体特点。隶书单字以扁方结体,改变篆书竖向取势为横向取势。在单字结体上讲究“蚕不双出、雁不双飞”,也就是说波磔笔画在一个字中不能出现两次,这是一个重要原则。同时隶书在结体方面也很注重因字立形、点画避让、偏旁错落、形断意连等要点,这在以后的文章中我将专门叙述。
3、隶书的章法特点。隶书的章法主要是指通篇布白,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纵横均有规则的排列,如《朝侯小子残碑》看起来有一种整齐的美;二是纵行有规则排、字距无规则的排列,这种情况多见于摩崖石刻和竹简帛书等。
张迁碑和曹全碑截图
【方圆居文化】---02
——汉隶中的三个基本笔画——
书法文化的发展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都经历了从简到繁的过程。篆书其实只有一个笔画,就是曲线;隶书则有三个笔画,即直画、弯钩和波磔;楷书则有八个笔画,具体体现在永字八法中。
隶书的三个基本笔画及具体写法:
1、直画。表现形式是不出波磔的横画和竖画。由其变化可以派生出横折和竖折两种笔画。具体写法是:
藏锋起笔,中锋向右或向下行笔,收笔时要回笔裹锋,起收笔或圆或方均可。
不同的碑帖写直画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起笔后渐行渐收,至尾部出尖,如《曹全碑》;有的起笔后渐收,至中间位置最细,然后再按笔加重至尾部同起笔,形成两头粗中间细的形态,甚至出现笔断意连的写法,如《张迁碑》,我一直认为这是刻石的刀法,不是书法作者的笔法。这在以后的文章中我再论述,此文略之。
2、弯钩。弯钩在隶中可以代表多种笔画,如“羽”字里的弯钩、“门”字里的左竖、双立人旁的左竖,一些撇笔也经常写作弯钩。具体写法是:
藏锋起笔,中锋向下行笔至末尾处向左下转笔,中锋逆行,收笔要回锋护尾,有时可以顺势带也一个小挑钩,也很灵动。《张迁碑》中的弯钩处有时也会出现笔断意连的情况,书写时应该注意。
3、波磔。是隶书中最典型的笔画,在长横中也被称为“蚕头雁尾”,要写出一波三折之势。但在汉碑中,不同的碑表现形式不一样,有的波磔写的夸张放纵一些,如《曹全碑》、《礼器碑》等,有的则写的含蓄内敛一些,如《张迁碑》等。由波磔画可以派生出捺画、走之、戈钩等笔画。具体写法是:
藏锋起笔,向左下方稍行即回,写出蚕头形状,中回笔后锋向右斜上行笔,渐行渐提到中间稍细,然后按笔向右稍斜下行笔,接近末尾时铺毫用侧锋向右上出雁尾。收笔时可以回锋,也可以出锋。
【方圆居文化】---03
——三个基本笔画派生的其他笔画——
隶书的三个基本笔画——直画、弯钩和波磔是其他所有笔画的母体,其他笔画都是由这三个基本笔画变换角度、大小和方向而写出来的。
1、撇画
是由弯钩变化而来的,书写时将弯钩尾部写平,有时可以将弯钩的“钩”简化,只微微止翅即可。
2、捺画
由波磔变化而来,有时起笔时用露锋,不写蚕头。
3、折画
包括横折和竖折两种,在隶书中均有两笔写成,也称为搭接,不能写成楷书的转折。
4、点画
在隶书中,点画有时可以写作小横、小竖或小撇,有时可以写作小圆点,其实是横画或竖画的起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