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寒性胃痛,一灸一个准

郴州市中医医院2021-02-02 15:30:07

现代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加上饮食以及作息不规律,于是胃病就成了当代年轻人中的常见病,而胃病中最为普遍症状就是胃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胃脘痛”。由于疼痛部位近心窝处,古人又称“心痛”“心下痛”等。其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有关。而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就是寒性胃痛。

寒性胃痛包括寒邪犯胃脾胃虚寒两个证型。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

寒邪犯胃主要症状: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饥时痛减,纳后痛增,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或伴恶寒,苔薄白,脉弦紧。

脾胃虚寒主要症状:上腹胃脘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若在家中出现以上胃部症状,可使用艾灸用以下两种操作方法进行缓解。

取穴以胃之下合穴、募穴为主,即其主要取穴为足三里、中脘、内关、神阙、胃俞以及脾俞。

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腧穴,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施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温灸盒灸

将艾条点燃后插入温灸盒孔中,放置于腧穴处进行灸治即可,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穴位定位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中脘—上腹部,正中线上,脐上四寸

内关—腕掌侧远端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阙—腹部,脐中央

胃俞—背部,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背部,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注意事项

1.单次施灸时间不可过长,以防烫伤;

2.施灸时,注意避开易燃物品,以防起火;

3.灸后可饮用热水,避免饮用凉水;

4.天气较凉,施灸时应注意保暖;

5.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温度,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有好的效果;

6.灸法适用于寒证、瘀证,禁用于虚热证,施灸前应由专业医生辨清体质或明确诊断,避免盲目自灸。若出现口干、咽痛、大便干结、尿色深黄等上火症状,应减少灸量;

7.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胃痛,或症状无法缓解甚或加剧,或伴有呕吐、腹泻、黑便等严重症状者,要及时医院就医,查明病因,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