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夫是个自私的大骗子”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前夫是个自私的大骗子”

文/晏凌羊

01
在体制内工作那几年,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大周末的,我在电影院看电影,正被剧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呢,上司忽然给我打个电话,让我马上删改好新闻稿中的几个字发给他。
我说我在看电影,上司说你马上改,上级还要看。我只好手忙脚乱用两个手机改,但因为电脑不在身边,手机总是改得不顺手,只好一个个打电话问朋友,请他们帮我在电脑上改好再发回给我。
这么一折腾,有二十几分钟的电影没法好好看,败兴得不行。
事后一想,心里竟有些怨气:第三天才见报的事情,为啥非得现在改呢?这么几个字,上司若手里头有电脑,自己改改也是可以的。如果他没时间或没条件,咱们先把新闻稿发给记者,让记者帮改改那几个字,也是可以的;又或者,再等一个小时,等我回到家,马上改,也不会耽误事儿……为啥非得为改动几个字的问题,大周末的折腾我呢?

搞笑的是,记者最后把稿子刊发出来了,我改过的那一句话所在的整个段落都被删了(他们有这个权限)。

就是说,看电影期间我做的都是无用功。
我当时确实是有点生气的,觉得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劳动成果都没有得到领导的尊重。

可是,后来我才知道:领导当天也是接到了他上司的夺命连环call,当时他就在医院,根本没有条件改稿。所有的下属之中,他只能找我。稿子没有被采用的原因,则比较复杂,那是政治范畴的问题了。

也是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工作当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不一定是别人的能力问题或是心地问题,而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确认一个人对自己没有太大危险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能从善意的角度去解读别人的言行,我们内心会舒服很多。这不是便宜别人,而是宽慰了自己。


从善意角度解释某件糟心的事,我们内心深处才不会累积过多的负能量。
02

刚离婚的阶段,每次前夫答应了小孩的事情没做到,我就心生怨气,心想:前段婚姻里,你欺我瞒我骗我也就罢了,现在还来骗小孩。当初我生孩子,你都可以不在,现在面对小孩这点小期待,你自然也不会当它是一回事。自私的人,果然永远自私。

一想到这一层,我也就对他没好声好气。

对方感受到了这种怨气,自然也就懒得再解释他为什么要爽约,然后,我又在心里再一次确认了他的自私形象。

现在想来,前夫没法践行诺言、在他的价值排序中把小孩的利益排在靠后的位置,当然有他的问题。

但我也有我的问题,那就是:我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我试图用对抗他人的方式去保护她。

可这种“受伤感”,并不是现实的感觉,更多是来源于“我的想象”。

一件事情,她爸做不到,很有可能是生病了抑或是有紧急任务要出差,所以,他在心里自动做了一个价值排序。即使我不认可这种价值排序,那也改变不了人家任何。

因为别人没有按照我认可的方法做事而生气,本质上还是我控制欲强的表现。我们从来都只能处置自己,没办法去安排别人。

现在,我早就没了这种“受伤感”。如果他答应小孩的事情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即使他暂时没做到,也没什么关系,我带着小孩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

小孩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好玩的东西带偏,她爸“说话不算话”对她的影响也就减轻。

事前她爸会做出解释,事后会做出补偿,就很OK。

03

这一点,我妈也给我做了一个反例。

有时候,我们不小心把垃圾掉地上了,没发现或没及时清理,我妈就认定:我们这是在故意折磨她。

接着,她就又由此联想到给我们做好早餐但我们不爱吃等等事宜,更加觉得我们居心叵测,而她满心委屈。

这样想的结果是:我们屁事儿没有,她自己难受得不行。

有一次,我跟一个好朋友闹了点别扭。

她把别人评价我不好的言论转给我看,惹得我有点生气,因为在我的概念里,一个人会转述这些给我,说明她对这些评价是有点认可的。

她的表现,让我觉得她没有真正把我当朋友看待,而是跟那个吐槽我的人站到了一起去了。

我有点吃醋,也有点失望,我想着:如有人敢在我面前这么评价她,那我一定会替她怼回去。

这种怨气积攒在心里,我回复她的语气也不怎么客气。再一细想平时她也会说一些让我感觉不大爽的话,我更是觉得胸口堵,心想:怕不是要友尽了吧?

一想到“不会就这样失去这个朋友了吧”这一层,我更是难受。

再后来,我转念一想:我们都这么多年的朋友了,我干嘛还要怀疑人家。她转述那些话给我的时候,并没有恶意。

气了一会儿,我主动给她发微信:还在生气啊?你快点跟我和好。我们多少年的朋友了,哪能说断就断?

冰释前嫌,这个小事也就成了无足轻重的小插曲。

04

我真的觉得,人与人的相处,真的很需要“善意解释他人言行”的能力。

我们都看过《疑邻盗斧》的故事:有一个人,他的斧子不见了,就怀疑是邻居偷的。他越看邻居,越像贼;后来斧子找到了,他看邻居就不像贼了。

邻居还是那个邻居,但是,在他的脑子里,已经完成了“邻居”——“小偷”——“邻居”的角色演变。

在他怀疑邻居是贼的阶段,他的内心必定是不安的。

从善意角度解释别人的言行,当然,是要基于对那个人的人品有基本的了解,而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被我们过滤过一遍的。家人、朋友、领导、同事、同学是怎样的人,你大体心里有数。你长期和他们相处,大概了解他们的为人。

基于这点了解,你再善意解读他们的言行,那么,在日常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你会轻松很多、敞亮许多。

相反,如果一直只从恶意角度去揣摩对方言行,你会越来越不安,内心可能也越变越阴暗,你和对方的关系也会越来也差。

这是普通人和身边人相处时,转换思维、调解情绪的方式。若是对陌生人(比如骂你的网友),那我支持你怼回去。

绝大多数普通人,能做到这一步,就很厉害了。

如果你还想让自己的道行再高一点,那就学会“正念”。

正念,是心理学和佛学中的一个概念。

它说的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发生了,你就只是看到这个事情本身,而不是动用自己的心理创伤、偏见去给它定性。

比如,大周末的,你正在看电影,领导给你打电话,要求你给文稿改几个字,你接到电话,想办法改完,发过去,OK了。你的内心无波澜,接下来继续享受看电影的乐趣。

又比如,斧头丢了,就去找斧头,有监控就查监控,无监控就问证人、找证据,再不济买把新的,不胡乱怀疑他人。

这一点很难做到,但如果我们修炼成功了,它会滋养你的心灵,让你的人生更简洁高效。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请注意啊,本文说的“善意理解他人的言行”,仅针对特定的、值得的人,不是让你在面对人渣、不值得的人时选择“自欺欺人”。

我也发现了,有些人若是“自欺欺人”起来,外人根本叫不醒。

有些人被老公家暴、发现老公嫖娼还是觉得老公对自己挺好,觉得老公是逼不得已。啊,如果“善意理解他人的言行”被拿来这么用,那当我没说。

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