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唱腔板式
京剧综合了板腔体和联曲体两种组曲形式,其中,占京剧音乐 90%比重的腔调,是“皮黄腔”。这是京剧中最主要的板腔体唱腔。它是通过“板式”变化来表现戏剧情绪的。【板式】,是板腔体戏曲音乐的特有组曲形式。京剧的西皮、二簧、拨子、吹腔和各个梆子剧种中的唱腔都有板式的变化。所谓“板式”,就是指同一种唱腔,经过旋律上的发展、节奏上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系列不同节拍、速度的曲段。一般来说,在京剧的整个唱腔系统中,有如下的一些板式:〔导板〕:散拉散唱——是一种自由节拍的板式,只有一句。一般都置于一段唱腔的开头,其共同特点是曲调比较舒展、昂扬,节奏自由而相对比较慢。其旋律是由该声腔系统的基本板式唱腔经过简化、散化而形成的。〔回龙〕:上板唱腔。在西皮和二簧中,各有各的〔回龙〕腔。西皮的〔回龙腔〕不是一个完整的唱句,只是一个特定旋律的拖腔;二簧的〔回龙〕,是一个单独的下句,有2/4节拍的(一板一眼,相当于〔原板〕的一个下句),也有4/4节拍的(一板三眼,相当于〔慢板〕的一个下句),往往爱用许多分句联缀的“垛字句”句格。〔慢板〕:一板三眼——4/4节拍。是各种板式中速度最慢、节奏最徐缓的。其唱腔旋律是由该腔系基本唱腔板式经过加花、加衬、摹仿、发展而来的。〔原板〕:一板一眼——2/4节拍。一般是各个声腔体系的基本唱腔板式。其它板式的唱腔旋律都是由〔原板〕的唱腔旋律发展变化出来的。〔二六板〕:一板一眼——2/4节拍。其实质是一种经过紧缩、变化的〔原板〕。西皮中常用,而在二簧的传统唱腔中是没有此种板式的。〔流水板〕:有板无眼——1/4节拍。是〔二六板〕经过进一步的紧缩所形成的唱腔,其旋律有一种好似“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舒展的感觉。也是传统二簧腔中所没有的板式。〔快板〕:有板无眼——1/4或1/8节拍。是〔流水板〕进一步紧缩的产物。唱起来有如珠落玉盘,又像是“炒嘣豆”般的干脆利落,是京剧唱腔中速度最快、节奏最紧促的板式。传统二簧中也没有它。〔摇板〕:紧拉慢唱(紧打慢唱)——伴奏是1/4、1/8(近来又有2/4)节奏的,而演唱却是节拍自由的。换句话说,它是用〔流水板〕或〔快板〕的节奏来伴奏散板的唱腔。〔散板〕:散拉散唱——自由节拍。节奏与〔导板〕一样是自由的,但它不限于一个上句,而是上下句都有。此外,还有一些在以上那些基本板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板式。例如在〔散板〕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滚板〕——基本上是散拉散唱,但在一句中往往有几个字用一种急促的节奏、一个字紧跟一个字地唱出来,用以表现一种比较紧迫或悲愤的情绪。〔清板〕: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板式”而是一种唱法:即在演唱中突然有几句唱词(或仅仅是几个字)不再有胡琴的伴奏,只是由人声清唱。这种地方就叫做〔清板〕。〔摇导板〕:用“紧打慢唱”式的伴奏方式来演唱的〔导板〕——仅见于《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场中杨子荣的唱腔“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句。【注解】上面的介绍中提到了几个京剧界常用的词汇,在这里讲一讲:“散拉(打)散唱”和“紧拉(打)慢唱”:前者指京胡的伴奏是“散”(自由节拍)着“拉”的、鼓板的节奏是“散”着“打”的,演员的唱腔也是“散”着“唱”的。也就是伴奏与演唱都是自由节拍的。后者指京胡的伴奏是“紧”(以1/4的节奏)着“拉”的、鼓板的节奏也是“紧”着“打”的,但演员的唱腔却是“散”(自由节拍)着唱的。板眼:在京剧界(一般戏曲界和民乐界中也多半如此),习惯将每一小节的强拍叫做“板”(因为在伴奏中,操鼓板的指挥者在这里都要击上一下檀板);而将除强拍之外的每一拍(包括弱拍和次强拍)都叫做“眼”。所以在京剧界中,“板眼”就是“节拍”的同义词。因此,2/4节拍的曲调,就叫做“一板一眼”(在一小节中有一个“板”和一个“眼”);4/4节拍的曲调,就叫做“一板三眼”(在一小节中有一个“板”和三个“眼”——分别叫做“头眼”、“中眼”[即次强拍]、“末眼”);1/4或1/8节拍的曲调则叫做“有板无眼”(在每一个小节中都只有一个“板”而没有“眼”)了。京剧的板眼节拍上一讲里谈到了“板眼”问题,现在再将这个问题从另外的角度仔细分析一下。在谈到京剧的音乐时,常常要提到几个京剧界常用的词汇“板眼”、“上板”、“紧打”、“散唱”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涉及京剧音乐的节拍的问题。在这一讲里就谈谈有关京剧的板眼与节拍:板眼:在京剧界(一般戏曲界和民乐界中也多半如此),习惯将每一小节的强拍叫做“板”(因为在伴奏中,操鼓板的指挥者在这里都要击上一下檀板);而将除强拍之外的每一拍(包括弱拍和次强拍)都叫做“眼”。所以在京剧界中,“板眼”就是“节拍”的同义词。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词汇有以下这些:2/4节拍的曲调,就叫做“一板一眼”(在一小节中有一个强拍“板”和一个弱拍“眼”)——一般的〔原板〕、〔二六板〕都是这样的;4/4节拍的曲调,就叫做“一板三眼”(在一小节中有一个强拍“板”和三个非强拍“眼”——分别叫做“头眼”、“中眼”[即次强拍]、“末眼”)——各种声腔中的〔慢板〕都是如此。这种唱腔往往演唱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所以在演唱中要注意做到速度虽慢而节奏不拖沓,即所谓演唱的“慢板要紧”;1/4或1/8节拍的曲调则叫做“有板无眼”(每小节只有一拍的曲调,那么在每一个小节中就都只有一个“板”而没有“眼”)了——这是〔流水板〕和〔快板〕所用的节奏形式。这种唱腔曲调,速度很快,节奏很紧,在演唱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唱的慌忙混乱,一定要把每个字唱得清清楚楚,每个字都要有力度、有感情,这就叫做演唱“快板要稳”。凡是有“板眼”的唱段(即有明确节拍的唱段),就叫作“上板”的唱段;在演唱中从自由节拍到固定节拍的转变,就叫作“上板”(即加上“板”的节奏的意思)。演唱时节奏自由的唱段则叫作“不上板”的唱段。“散拉(打)散唱”和“紧拉(打)慢唱”都是指“不上板”的唱法。事实上,许多不上板的唱段也有其暗中掌握的内心节奏(俗称有“心板”),而决不是毫无节奏规律的任意“自由”演唱。散拉(打)散唱指京胡的伴奏是“散”(自由节拍)着“拉”的、鼓板的节奏是“散”着“打”的,演员的唱腔也是“散”着“唱”的。也就是伴奏与演唱都是自由节拍的。一般像〔导板〕、〔散板〕,就是这种唱法。当然这种唱法一定要求要有“心板”,即所谓演唱上的“散板不散”或“散板要准”(即要唱得紧凑、有分寸、有内心节奏)。紧拉(打)慢唱指京胡的伴奏是“紧”(以1/4的节奏)着“拉”的、鼓板的节奏也是“紧”着“打”的,但演员的唱腔却是“散”(自由节拍)着唱的。一般〔摇板〕就是这样唱的。这种唱腔也必须以心板作为自己演唱的内心节奏标准。而且这种唱腔曲调往往会由于伴奏与演唱的节奏反差而产生一种要么是“摇曳生姿”的潇洒感,要么是“内紧外松”的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