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梁 | 灯台·童谣·瞎话儿

灯台·童谣·瞎话儿

文|孙君梁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吱,叫奶奶,奶奶木有来,猫儿跑哩快,吓得咕噜滚下来!”小时候的童谣,直到现在还在幼儿中间说唱,只是版本有些变化。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说无论你如何解释,都无法对灯台形成一个概念的。

灯台有石制的,木制的,铜制的,铁制的,皇家是不是用金制的我没有去考证,过去一般百姓家用的都是陶制的,也是最廉价的。富贵人家是将蜡烛插在铜制的灯台上点燃的。在使用煤油灯之前,人们的照明还是靠着原始的灯台, 用于点燃的都是食用油。那个时候人们吃饭都是问题,一个人一年也吃不上一斤油,却还要拿油来照明,心疼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老鼠再打灯台上的香油的主意,那真实是一件可恶至极的事情,绝不会容许。所以人们会把灯台的脖颈做得细细高高的的,老鼠偷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活儿,恐怕油还没吃到嘴里,就可能丧生在猫咪的口中。

日常里,当人们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是出主意的人多,真正出力出钱的人却没有,这种请况下就会用“只有人拨灯,没有人添油”这句话来比喻。灯台的燃油里有一支棉线的灯捻儿,如果连棉线都没有,那也只有用灯草做灯捻儿了。在当灯亮小的时候,人们会拨一下灯捻儿,灯就明亮多了。拨灯是举手之劳,添油是实实在的付出,这就是拨灯和添油。有时人们用这些来比喻说明一些人和事,话虽简短,道理至深。

灯台一般是放在界墙之上的,这样,一盏灯就可以照亮两个屋子。界墙就是界与两个房间之间的隔墙,大约有四尺多高,灯台又比较笨重,不轻易挪动。为了挪动方便,人们还会用比灯台小的多的"灯窝"来照明,这"灯窝"的底座较低,上面是半圆或扇形的小窝窝,可以添加少量的燃油,"灯窝"可以说是简易的灯台。

尽管灯台的火苗不是太大,可在童年,那火光不但可以使满屋通明,还让心里一片的亮堂。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的,我这可不是在编瞎话儿。

人们在天黑之前是要吃完晚饭的,尽量节省用油。夏天尽管燥热的难受,可昼长夜短倒是省油不少。夏天夜晚的月亮如银白,从高空散落下来,将高大的树冠投射在地上,形成宛如黑白的胶片,这明亮的夜晚虽无法展卷而读,玩耍却是极好的,没有了太阳的炙晒,一切童年的游戏就在这夜幕里上演了。

这边的伙伴们排成面对面的两队,然后两队轮流挑选对方的人马,并很有韵味地说唱——“野鸡岭,耍大刀,你的人马叫谁挑?叫我挑,挑谁个儿,挑王三儿稀屎菜包子。”这是童年常玩的游戏“挑兵点将”,这游戏的特点是伙伴越多越热闹,大家都能参与,还可以比个输赢,常玩常新,经久不衰。

那边女孩子们比较文雅,在复习刚学会的童谣,”小板凳,三条腿儿,我跟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嗑地慢!我给奶奶下挂面,奶奶嫌我下地稠!我给奶奶放香油,奶奶嫌我放地多,我给奶奶去烧锅!奶奶嫌我烧地大,我给奶奶吵一架”。

这朗朗上口的童谣给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

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如这夏天,欢快很快被寒冷的西北风所驱散。

穷人永远是惧怕冬天的,棉衣棉袄比起夏天的单衣褂子要难以置办的多,太阳也总给人作对,早早地落入西山那边。人们在太阳落下的黄昏,是要赶紧做完一天要做的全部事情。而后睡觉,但躺下是无法入眠的,大人和小孩都没得事做,即便外面的月光从破旧的窗子射进来,怎样的勾引,我们也是不敢越出门外,不仅仅是因为寒冷的冬风,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每晚都噩梦四起的那些鬼魂,使我们胆战心惊。我们要么把头缩进整夜都暖不热的被窝,要么蹿到邻居大妈家的灶台边,借着炉堂的红火烬的亮光和温暖,听她讲那妖魔鬼怪的故事,尽管害怕的大气都不敢呼出来,还是意犹未尽,一群孩子逼着大妈再讲下去,一点睡意都没有,直到门外的狗狗累的都不想叫了,这才结伴散去。

对此,妈妈们都是极不情愿的。每次妈妈都会说“瞎话儿有啥听哩,都是你大妈瞎拍哩。早点回来,晚了不开门!”累了一天的大人还要在很晚再披衣开门,也真够他们烦的。有时也许太晚了,母亲睡着了,也许母亲真的生气了,敲了半天的门还是没人开,于是就在母亲的窗外大声唱着”刮大风,我凉快,下大雨,我回来,妈呀妈呀门开开,外头冻死个小乖乖”。妈妈居然很快就给开门了。童谣有时也真成了魔咒,比芝麻开门还好使管用。

豫西南这地方,听故事就是“拍瞎话儿”。咱俩说说话,翻译过来那就叫“拍拍话儿”。小时候天天听"拍瞎话儿"。邻居家就数大妈的瞎话儿拍的最好,按现在的话说是大妈的粉丝特多。大妈身材瘦弱,一脸的蜡黄,但那自来卷的头发却给了她几分洋气。大妈在“拍瞎话儿”之前,总喜欢用一张小纸条卷上碎烟,这自制的纸烟大妈也能吸得有滋有味。当她口里的烟圈在黑暗里慢慢散去,她的“瞎话儿”就开始了。不要以为大妈是有文化的人,其实她瞎字不识,她的"瞎话儿"几乎"坑害"了我的整个童年。我一直怀疑,她的"瞎话儿"来自于她的童年的爷爷或奶奶,她也只是抄袭而已。

印象最深的一个"瞎话儿",大致梗概是:从前在一个大山里,住着一对母子,男子对他的母亲很孝顺,后来母亲去世了,男子孤单一人,母亲托梦给她的孩子说,他们家的竹园子里有一支两丫叉的竹子,带着这根竹竿到他们家的后山的山根处,用它就可打开这座山的山门。男子终于在他家的竹园找到这根两丫叉的竹子,于是真的打开了那座山,里面全是金银财宝,男子发财了,盖起了青砖的瓦房,娶了漂亮的媳妇,日子幸福而又甜蜜。可是后来,男子常走出大山到集镇上去赌博,每次身上所带的金砖银锭都输个精光,男子心想,山里的财宝多着呢。他又带着那根神奇的竹竿,打开了那座山,不过这次和上次不太一样,里面到处都是黑乎乎的,他看不清那些是金子,那些是银子,于是抓了一把走出山门想看个仔细,当他刚走出去,身后的大门就很快关闭了,他的那个可以打开山门的竹竿钥匙也被关在大山里面,从此男子生活又回到了从前的贫困,媳妇回娘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童年是无法全部明白这"瞎话儿"的深意,只是对那两丫叉的竹竿渴望了又渴望。从此,凡经过一个竹园总要在里面找一找,可若干年过去了,直到大妈去世,我也一直没有找到可以开启宝藏的那两丫叉的竹子。

平时,人们经常会说别人“你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瞎话”,简单理解就是在黑灯瞎火里说的话。大妈在讲故事的时候是不用点灯的,我们也只是竖着两只耳朵就行,即便你的眼睛睁的再大也没有用,这才是真正的“拍瞎话儿”。大妈说的那两丫叉的竹子,伙伴们都也没有找到,现在想想,大妈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人。但她的"瞎话儿",我们都爱听。

后来长大了,再次想起大妈的"瞎话儿",顿时明白了,能够给我们金钥匙的人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想拥有那些宝藏就可以随时拥有的,为何要去竹园子里寻找那根本不存在的两丫叉的竹子呢?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丢弃和更新的过程,丢弃那些无用的物品,丢弃那些过时的思想,还有对往事琐碎记忆的丢弃,以便我们可以轻装而行。但那照耀童年的灯台,那百唱不厌的童谣,还有土的不能再土,甚至土掉渣儿的"瞎话儿",都历历在目,常响于耳畔,使我们永远无法丢弃。

图|网络

--End--

-

作者简介: 孙君梁,原籍河南邓州市,文学爱好者,现从事律师职业。

(0)

相关推荐

  • 东南文艺||散文随笔||廉 芳:瞎话连篇

    瞎话连篇 文/廉  芳 儿时,妈妈教我一首童谣,唱到:"月儿黄黄,狗咬绵羊,瞎子看见,瘸子撵上,哑巴出来骂一场."这是一个典型的"哄"人瞎话. 记事时,夜间爱哭 ...

  • 那片竹园

    老家门前是块晒谷场,边沿是条马路,紧挨马路的是一大片竹园,正对着我家的三间老屋. 竹园从我记事起就在我面前存在,也不知道具体来自何时. 回想起竹园,记忆深处的那些旧时光全在我面前一一铺展开来. 竹子的 ...

  • 【童子童谣•鞍山之声】28|体育与健康

    童子童谣·鞍山之声 第28期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始终把体育与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并利用童谣这一特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 ...

  • 【桐梓妇联】“家庭”童谣║拐了,奶奶变娃娃啦?

    童谣 家庭 第2期 11 .全家照 范玉洪(贵州) 坐在前排挺直腰, 爷爷奶奶满脸笑. 爸爸妈妈椅后站, 双手把我举高高. 我把国旗高举起, 全家照张幸福照. 作者系桐梓县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教师 12 ...

  • 淡然一壶间(躬耕)(孙君梁)

    2021-05-24 19:32孙君梁 孙君梁 人生一路匆忙,总是风雨兼程,这匆忙之中能静静地坐下来喝一杯香茗成了一种奢望,这风雨兼程也多是为稻粱谋,自知俗气,对于茶的高雅常常望而却步. 所以,我总在 ...

  • 孙君梁 | 百花洲里寻《花洲》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百花洲里寻<花洲> 文|孙君梁 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尽管距离邓州市的花洲书院也不过几十公里的路程,开上车也就不过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可要走进去游览一番却不 ...

  • 孙君梁 | 青春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青春 文|孙君梁 从无知的孩童到懵懂的少年,青春的脚步已悄悄走来.我们在无声的春雨夜悄无声息的成长,却丝毫没有听到青春到来的脚步声. 我们只看到柳树在春天里发出嫩嫩的鹅 ...

  • 孙君梁 | 奶奶和她的草屋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照片说明:慈祥的奶奶] 奶奶和她的草屋 文||孙君梁 昨天下了一场大雪,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忽然想到了故乡遥远的过去,想起了奶奶和奶奶草屋屋檐下那长长的冰凌. 奶奶说过她 ...

  • 孙君梁 | 学车随想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学车随想 文|孙君梁 我天生愚钝而且胆小,对机械类从小就敬而远之.小时候,闲暇之余也就是看些小人书或向阳花小儿杂志之类.也估计就是十来岁的样子,看到别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心 ...

  • 孙君梁 | 饺子的味道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饺子的味道 文|孙君梁 说到吃似乎有点俗了,但在世俗的世界里,吃也是人类的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这是永远没法改变的道理和铁律. 前不久和农村老家的人在一起吃饺子,才听到了 ...

  • 孙君梁 | 牛眼鹅眼看美文 ——李治国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牛眼鹅眼看美文 --李治国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文|孙君梁 今天我有幸能参加这个作品研讨会以及能加入邓州花洲文学团队,首先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扬娴娉老师,前几年我在网上看到了杨老师写的关于邓州作协张天敏主 ...

  • 孙君梁 | 《认识了你》

    组诗<认识了你> 文|孙君梁 (一) <相遇> 当重门深锁的心 -----被扣开 那如涌的歌喉 跳过遥远的相望 那歌声 是我热情的问候 相识昨天 犹如一千年 这场美丽的际遇 如 ...

  • 孙君梁 | 桂花枝头月朦胧

    桂花枝头月朦胧 文|孙君梁 城市的洒水车,在这一天中是最后一次淋湿路面了.摇曳的灯光里,人们像一个个缩小的黑点,匆匆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窗前,我等待着那月,那怕如钩如线,不奢求满满一轮明月. 可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