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别人不一定有义务知道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你怎么说,他也不懂,终于你以为他懂了,其实他懂得根本不是你说的那回事,这时候,不生气,才是君子。
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各自表达意见,最后发生争执,原因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或者和客户沟通的时候,背后埋怨客户,我简直没法和他说,怎么说他都不明白。
教育孩子也一样,“我说的你怎么就不懂呀!”如果反过来想想,他们知道的,我们又能知道吗?就算孩子的世界,你也不一定懂。
前几天,5岁的儿子在商场里看到一件的蜘蛛侠短袖,非常喜欢,一看价格179元,从大人的角度去看,根本不值这个钱。
我说:上网买一件吧。不同意,最终买了。回到家,穿上,睡觉也不脱。大人的角度是适用,孩子的角度是开心。如果179元让孩子开心一段时间,那也是值得的。
很多争执起因都是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需要有义务知道。也许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你也不懂。那些自认为怀才不遇,大部分都是这种心理。我知道的你不懂。
这需要学会多角度看世界,不管在婚姻里,工作上。我们都用固有的习惯去发表见解。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家庭教育也不一样,在看待同一件事时,产生不同的意见都是是正常的。如果非要对方接受你的观点,这就有问题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个例子:
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一个货车司机正在爬坡,已经开了3个多小时,他有点昏昏欲睡,快要到坡顶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伸出头来,伸手指了指,对他大喊一声“猪”,呜的一声擦肩而过。
他的瞌睡一下子醒了,他马上伸出头,冲着车的背影大声骂道:你他妈的才是猪,你们全家都是猪。他得意的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下坡路,天啊,一群猪,他刹车不及掉沟里了。
对面的司机只是告诉他前面有猪,但是固定思维模式的司机认为对方在骂他。只有学会了多角度看待事物,才能学会宽容。
《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就是说: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看待的角度也不一样。每人只是看到想看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