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认识自我很好的机会
偶然发现午堂登纪雄的《孤独力》,因前一段时间看过复旦大学教授陈果的演讲---余生做一个孤独不寂寞的人,对孤独有了新的认识。也忍不住买了一本。
“孤独力”的孤独并非指主动回避与他人的接触,被所有人忽视或者孤立,而是选择走自己坚信的道路,一个近似于“特立独行”的概念。
陈果解释: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优美,生趣,是精神的自由。
本意相似,表达不同,异曲同工。
孤独不同于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有人喜欢交际,经常应酬,觉得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这个过程伴随着消耗大量的行为,需要迎合对方,点头示意,需要寻找话题以免冷场。
而恢复精力就需要一个人独处,一个人的时候才会享受当下,才会去思考,反思。也不用强迫去迎合,更能活出自我。
能独处的能力与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紧密相连,与自己最深的需求,情感及冲动息息相关。
精神医学专家兼心理学者 安东尼.斯托尔
人并不是在与人接触中长大,而是把与人接触中产生刺激,在自己内部消化,与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连接,思考,反思,找到更加适合的言行,从而调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长大。
刚出道的曾国藩脾气很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和各种各样的人吵各种各样的架,每次和别人吵架完毕,马上记下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咬牙切齿的告诉自己,以后决不能这样,要谦虚,要收敛脾气。
第二天,找到昨日吵架的对象,又是鞠躬又是道歉。好话说了一大堆,别人释怀了,他一转头“呸”,你以为老子真认可你的意见,老子是在修身。这一想法一露头,他不禁捶足顿胸,前一个毛病未改又出一个。
他就是靠着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的反思,记录。用三年时间把自己的坏毛病改掉。修炼出圣人一般的智慧。
我们每天8点30上班,5点下班,八个小时属于工作;下班回家的时候又属于手机和电视;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时间属于大家。唯独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了。如果连自己的时间都不能支配,那么你的生活又属于谁?
我生活在何处,我为何而生。一个人越是能够放弃一些东西,越是富有
亨利.梭罗
那时的水和空气都完全平静了,天空中却密布着乌云,午后时分,夜一般的寂静,而画眉在四周唱歌,隔岸可闻。这样的湖,再没有比这时候更平静了。湖上明净的空气很稀薄,被乌云映得阴沉黑暗,湖水却充满了光和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堂,更加值得珍视。
瓦尔登湖
他以平静的湖作为邻居,写出了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平静的境界,优美的文字只有在孤独的状态下才能涌出。
林语堂说:孤独的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我们身处社交频繁的时代,被生活仓促的追赶,我们害怕关上门的瞬间空虚,更害怕下一秒和这个世界脱轨。
但任何成长的节点式对生命深刻的理解都必须经历独处和内省才能到达。让你的孤独成为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