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 无力回避的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
无力回避的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
文|张海燕
近期看了两本书,作者都来自国外。一本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红发女人》,一本是德国现象级作家汉妮·明策尔的《蜜蜂之死》,看完后都有相同的震撼。
原本,都是带着打发时间的初衷,漫不经心地去看的。可看到接近故事结尾时,却突然醒悟,故事最初的那些细节与铺垫,在临近结局时,竟显得是那般意味深长!恨不得再把故事从头翻阅一边。
《红发女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跟着母亲长大的小男孩杰姆的一生,他对父亲的印记总是那么遥远、模糊,但内心又迫切地希望离父亲更近一些。可父亲终究在给小男孩留下一些记忆后,从杰姆与母亲的生活中消失了。父亲的离开成了男孩心中永远的缺失。
男孩跟着一位挖井师傅到一个边远的村落去挖井,却屡屡失败,最后连投资人都不愿意再付工资了。与师傅相处的过程中,师徒二人经常互相讲故事给对方听。讲的都是他们这个民族深受影响的一些内容。比如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父亲预知俄狄浦斯会弑父娶母,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老国王命令牧人将儿子抛弃,却被人收为养子。长大后的俄狄浦斯知道了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却鬼使神差来到了忒拜,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杀死了老国王,又娶了前国王的妻子。直到发生瘟疫,神说只有抓住杀害前国王的凶手才能停止瘟疫,在一系列的追踪查询后,俄狄浦斯发现正是自己杀害了父亲,并娶了母亲,他最终没有逃过可怕的预言……
在师徒二人间竞相讲述的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勇猛的年轻勇士到邻国与美丽的女子相遇,并有了一夜激情,勇士临走前留下了将来相认的信物。女子生下了孩子,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决心要找到父亲。当时两国水火不容,战争频发,儿子想:我若推翻国内暴政为王,再把邻国的国王铲除,让自己的父亲登基,这样父子二人在各自的王国里主政,让两个国家和平共处,这岂不是人间美事?带着这样美好的愿望,儿子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夙愿。最后终于攻打到了邻国。与之交战的是一位大将军,本来儿子胜券在握,但一念之差又给了将军一次机会,最后被将军杀死。而那位邻国取了他性命的将军,就是他苦苦寻找并想辅佐其登基的父亲……
似乎展开在师徒二人间的故事总是围绕着血腥的父子相残的主基调。虽然这些故事一度让杰姆害怕,可是在挖井的这个小镇里,还是有让他销魂的引力。有一位美丽的红发女人一直深深吸引着他。一次酒后,年少的他去剧团看了红发女人的演出,她的演出竟也是那父子相残的古老故事。杰姆禁不住诱惑,与红发女人有了一夜情。这旖旎的经历,让他觉得枯燥的挖井工作,似乎看不到出头之日的辛苦劳作,也变得不再那么索然无味。
在日复一日的挖井过程中,杰姆渐渐从师傅身上感受到了类似于父亲的感觉,他甚至沉迷于跟师傅的相处中。可是这一切被一次失误打破了。有一天,他在与师傅合作挖井时,用来吊师傅从井底挖出来的岩石和灰渣的桶掉到了井里,而师傅还在井下。杰姆觉得从自己手里掉下去的桶以及桶里装着的重物,一定已经把师傅砸死了。仓皇之中,他选择了逃离。
在未来漫长的几十年里,杰姆一直生活在师傅是被自己砸死了、还是受伤了、最后有没有被人救出来的困惑里,内疚、自责与恐惧攫住了他的心灵,他再也不敢重回当年挖井的小镇。他在事业不断风生水起的同时,内心始终有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缺口。他不断地阅读和寻找自己与师傅讲述的两个古代传说。这些古老的故事里,似乎伸出了一只魔幻的手,在神秘地牵引着自己的命运。
他和妻子一直没有孩子,他多想有一天也能体会为人父者的心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不断地用工作充实自己。某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对方让他与之见面,称是他的儿子。他没当回事。后来,还是这个写信之人,要求恢复父姓。原来杰姆和红发女人之间竟然留下了一个孩子。若不是生活过于艰难,红发女人是打算永不让父子相认的。而杰姆也在自己的追查中得知,红发女人曾是自己父亲的情人。原来父子之间,除了疏远、相害,也有对女人的争夺和占有。
他终于回到了年少时挖井的那个小镇。在多方躲躲藏藏的询问后,意外得知,他的师傅当年只是受了伤,并没有死,而且后来挖井也成功了。他多年积压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似乎这时,他的生活重新向他敞开了怀抱。那个自称是他儿子的人,并没有与他相见,来的是他儿子的朋友。他非常不喜欢这个咄咄逼人的年轻人,也不喜欢年轻人口中的他的儿子,像他年少时一样,对父亲充满戒备、疏离与不信任。临出门时,杰姆在自己也说不清的情绪下,顺手带上了一把枪。在他的要求下,年轻人带他去看当年挖的那口井。他才知道这个年轻人竟然就是自己的儿子。因话不投机,他恐吓性地掏出了手枪。儿子不知深浅,担心自己受伤,于是与他开始抢夺手枪。枪走火了……
杰姆少年时代乃至成年后一直苦苦阅读与追寻的那些古老传说,他与师傅之间讲述的那些故事,他与父亲之间的那些隔阂,终于在他身上尘埃落定。这份笃定的着落就是:他在心心念念期待的与儿子的相见中,被走火的枪支,一枪毙命……
而红发女人,在舞台上苦苦哀号的父子相残的惨剧,也在她的生活中真实上演……
杰姆的一生,都纠结在与父亲的关系上,无论是给他生命的有血脉之亲的亲生父亲,还是后来几乎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的师傅,他都试图在他们身上寻找安全感、存在感,可是父亲与师傅如同那鬼魅相缠的古老传说,却只是增加了他不断攀升的恐惧。他的原生家庭里,他的成长背景里,父与子就是无法共存的两种存在。所以有一天,当他的儿子出现与他相认,他也选择了抵触、抗拒、怀疑、斗争……
这一切来自原生家庭的自带因素,一步步把杰姆带上了最终与儿子以命相搏的命运。这些自与生俱来的从原生家庭里刻下的烙印,如藤蔓般,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紧紧缠绕,无法挣脱。
德国现象级作家汉妮·明策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蜜蜂之死》带有同样的震慑力。《蜜蜂之死》的背景更为宏大,伴随着纳粹掌权迫害犹太人的血雨腥风。但这里,我仍想抓住故事中几代人的原生家庭去展开铺陈。
年轻的费丽斯蒂与母亲关系疏远,与男友的感情摇摇欲坠,这一切,源于她不善于表现爱,也不轻易托付感情。外婆黛博拉的死给她带来了冲击,外婆在法庭上怒目指证一位战争罪犯的照片出现在一份久远的报纸上,这更让费丽斯蒂无限困惑。随后发现的外婆的日记竟然用她不熟悉的希伯来文写成,这让她无比震惊,难道自己从前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她开始了探寻之路。而找人翻译出这本外婆亲手记录的希伯来文写就的日记,成了解开一切谜团的钥匙。
黛博拉的母亲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歌唱家伊丽莎白,她的绝世容颜与美妙歌喉相得益彰。她与犹太医生古斯塔夫相亲相爱,生下了女儿黛博拉。童年的记忆里,父母总是那么恩爱,温文儒雅的父亲对她和腿有微恙的弟弟倾注了所有的爱。然而,随着纳粹掌权,父亲的犹太人血统让全家陷入风雨飘摇的绝境,父母一次次筹划着逃离本地,却一次次受阻。终于在很久后的一天,出逃计划成型,父亲以假名字先逃,伊丽莎白带一双儿女再逃。约定到了逃亡地点后,父亲要电话报平安。可是牵制着全家人神经的电话却一直没有响起。父亲失踪了。伊丽莎白利用自己歌唱家的身份到处寻求帮助,此时,神秘的纳粹军官阿尔布莱希特伸出了援手。阿尔布莱希特内敛、克制、言辞不多,但他的身份与权力却是最好的护身符。
伊丽莎白依然热心而频繁地筹划着出逃,但无论是送儿女离开本地的计划,还是四处寻找丈夫古斯塔夫的计划,都再也没有成功过,哪怕她连续购买了一连多日的车票,怕某天被耽误,随后几天依然可以有票逃走。无论她的计划多么详尽周密,每一天每一次,出逃都被拦下。儿女多次陷于危险境地。伊丽莎白只好一次又一次向阿尔布莱希特寻求帮助。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伊丽莎白也慢慢接受了丈夫已经找不回来的现实。在接受了阿尔布莱希特数不清的帮助后,鉴于儿女有着犹太血统,儿子腿有恙,可能也会被纳粹列入被消灭的劣等人之列,伊丽莎白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于是,她与纳粹军官结婚了。
当母亲伊丽莎白死后,黛博拉和弟弟更需要继父阿尔布莱希特的保护。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继父给她安排的另一种身份,凭借着无与伦比的美貌与如同天籁的歌喉,她像母亲一样进入上流社会、唱歌、交际,也像母亲一样,成为了继父阿尔布莱希特的床上伴侣。她曾想过结束这样的生活,想过逃离,可是弟弟有病的腿,这都成了束缚她的桎梏。当然,与继父在一起的激情,继父所带来的纸醉金迷的生活,继父对他与弟弟犹太血统的粉饰与保护,也一次次迷惑了她的心。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最好的女友,并通过女友,认识了反对纳粹的一个组织负责人,并与其有了电光火石般的爱情。她第一次清醒地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继父的关系,也睁大眼去看周围犹太人被屠杀的悲惨命运。她决定与所有反抗纳粹暴行的人们一起,向继父乃至和他继父一样的纳粹发起反击。但在斗争中,她的女友被抓进监狱、濒临死亡,她所爱的人也被刽子手在她的眼前杀害。而她被继父囚禁,从此不见天日。继父以她弟弟的安全为由,控制着她一切的自由,使她连悲愤死去的念头都不敢有。
在很久以后,她得知,当年父亲的失踪,母亲带着自己和弟弟的逃亡失败,都与继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继父就是那个提出静悄悄结束600万犹太人生命的残暴执行者……
黛博拉的心被仇恨焚烧。可糟糕的是,她怀上了继父的孩子。也就是后来的费丽斯蒂的母亲。
费丽斯蒂的母亲从出生起,就感受到了母亲黛博拉对自己的排斥、疏远,她知道自己的出生是不被祝福不被欢迎的,一直在自卑与缺乏安全感中长大,等她生下了费丽斯蒂,也长期处于不知如何与女儿相处的困境中。女儿费丽斯蒂长大后,同样不知道如何与母亲相处,同样觉得自己和母亲始终有着深深的鸿沟,包括与男朋友的相处,也是磕磕碰碰,无论对方以怎样的耐心与爱想融化她心中的坚冰,都收效甚微。
当费丽斯蒂读到翻译过的外婆的日记时,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密码。几代人,都始终处不好家庭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最初的源头,都在于外婆黛博拉的原生家庭,那些无法磨灭的黑暗、血泪、残忍与屈辱……
找到源头后,费丽斯蒂重新审视自己与母亲、与男友的关系,终于收获了内心的平静,找到了治愈的药方……
两本书的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故事背景也截然不同,但是透过相隔甚远的不同作家之笔,穿过主人公们不同的生活经历,掠过各自不同的国家大背景,我们却不难发现一个人类成长的大课题: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如同一个看不见的模子,罩住了生活在其内的每一个人。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父母为人处事的方式、父母看待问题的角度、父母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都会多多少少成为孩子仿效的模板。《红发女人》中的杰姆从父亲对他的疏离中读出了父子关系的存在模式——疏远,又从与师傅的相处中读出了父子关系的相处模式——交融,又从与师傅讲述的故事里读出了父子关系的危险隐患——互害。于是,杰姆与师傅的结局也停留在了自以为杀害了师傅,不寻求任何帮助,选择近乎一生的逃避;杰姆与自己儿子的相处中,虽然时间极短,他作为一个人到中年一直无法得子、终得一子于欢欣雀跃想要相见之余,却在潜意识里依然选择了相信父子关系的不可靠,选择了相信父子之间的互害关系,所以他临行前看似随意地带上了一把枪。这都是源于他骨子里的不安全感。而他的儿子,同样不相信亲情,他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假借朋友之名与父亲相见,父亲半开玩笑半恐吓地拔枪时,他也选择相信了父子之间的危险关系,所以慌不择路去夺枪,结果枪支走火,酿成悲剧……
同样,《蜜蜂之死》中,黛博拉对待自己与战争罪犯、自己间接性的杀父仇人、剥夺了自己多年自由只为满足其私欲的继父所生下的女儿,深恶痛疾。当发现自己竟爱着女儿时,更是惊慌失措,于是不断疏远女儿,躲避女儿。而这样的行为被费丽斯蒂的母亲全盘吸收,她对自己充满不信任,对母女关系如履薄冰,当她有了自己的女儿费丽斯蒂之后,她也长期苦于不知如何相处,不知如何示爱。母亲关系长期处于冰河状态。这一切的相处模式和经验,全部来自原生家庭日复一日的熏染。如果不是费丽斯蒂最终发现了外婆的日记,解开了一切的谜团,恐怕这种世代沿袭的冰冷破碎的母女关系还要一代代延续下去……
我们常常会觉得: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生活的,我们的家庭中一直是这样相处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于是我们会把父母生存的那一套,完全照搬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包括亲子关系、其他人际关系的复制。当然也有截然相反的,因为我的父母那样,所以我坚决不走他们的老路,于是刻意地去创造一套和父母为人处事完全相反的模式。无论是全盘复制还是背道而驰,这都是被原生家庭深刻打压的人生模式,失去了生命该有的自然吐露的芬芳。
这让人想起一个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在幼猴刚出生后,将其与母猴隔离。幼猴所在的笼子里有两只假母猴,一只是装有奶瓶的金属假猴,一只是没有假猴的绒布假猴,出于对毛茸茸的物体更像母亲的认知,幼猴紧抱着绒布母猴,哪怕它没有奶瓶。但结局可想而知,幼猴发自天性、与生俱来的对亲情的真心渴望,自始至终没能得到无生命的绒布母猴的对应的情感响应,很遗憾,亲情缺失的幼猴在心理和社交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长大后成为神经质和反社会的成猴。就连动物的成长,其长大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也可能改写其一生的轨迹,更何况是对原生家庭中的情感粘连感受更为敏锐的人类呢?绝不要低估孩子在幼年、童年、少年时期对亲情的感受力,对原生家庭的融合力。他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内化成他未来的骨血,伴其终生。
如果今生有幸,成为某个孩子的父母,请你一定要记得:我们现在就是孩子不可回避、不可更改的原生家庭!我们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正在无声无息里隆重地重新创造一个活生生的家庭文化,是孩子未来生活的参照模型,孩子很可能会不知不觉中延续我们现在的模样。我们有极大的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对亲子关系的认知,对幸福生活的解读。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可能,孩子未来家庭的存在样式,正在此刻我们所提供的原生家庭里萌芽。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张海燕 笔名何依,网名恋恋荷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语文教师,总想以目光流转的方式阅读人生,以笔尖跳跃的方式行走大地。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微雨恋斜阳》和《流年染指叹息》,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集《风的距离》和《听风细语》,在多家网站连载小说14部,在喜马拉雅有声频道录制自己首部穿越小说《黄雀锁情记》。愿在文字的清流里,将动心的遇见,浅遇深藏。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