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对《故都的秋》印象极深,那“清”,那“静”,那“悲凉”;那秋树,那秋雨,那秋蝉,那秋花,那秋味;那郁达夫先生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零头的祈愿,给我无尽的遐思与感叹。似懂非懂,朦朦胧胧,只感觉好美。而那种美,美得忧郁;那种爱,爱得浓郁;那种眷恋,眷恋得深沉。
此次,市教育局在杭州举办名师工作室高级研修活动,让我暂时离开北国,走进江南的秋。
12月1日—6日,北国初冬时节,西子湖畔恰逢深秋。研修课程安排得很紧,难有时间静静领略杭州的美景,却机缘巧合让我再次领略《故都的秋》,而在那堂《故都的秋》里,我体味到却是江南秋的柔润之美。
两天的集中培训之后,研修第三天是实地体验,包括解婷与我在内的22人到杭州四中,参加莫银火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极巧,工作室活动的第一堂课,便是杭州四中一位老师上的《故都的秋》。
那堂课,我是极喜欢的。不仅仅是因为那位老师极具江南女子的美,也不仅仅因为她的声音柔软若水,更因为整节课都贯穿着尊重、平等与关怀,几乎所有的答案都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下由学生生成,真实而美好。是的,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它多么有条不紊,通畅顺达,而在于学生们有没有收获,有没有成长。那堂《故都的秋》充满民主精神,充满情趣、活力与智慧,尽管不完美,却是那样真实而有魅力。孩子们在赏析校友郁达夫《故都的秋》(郁达夫和徐志摩都在杭州四中学习过),我在赞叹着江南的秋。此前,莫老师不止一次说过,江浙一带的学生课上是很难被调动的,除非他们认可你。听课之后,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此次研修,收获最大的便是与莫银火老师相遇。他的真才实学,他的谦恭礼让,他做工作室的心路历程,让我和我们领略到浙派名师的风采。他说,他曾经多么急切地希望学生掌握所教的内容,后来才明白,老师讲课时的神态和举止成了学生们一辈子的教材。他说,真正的“课改”不是课的改革,而是人的改革,没有人改,不可能有课改。他说,四十岁以前感觉拥有先进的理念是优秀的标志,四十岁之后才明白把理念化为情怀才是教师最大的使命……
生命中总有些瞬间会让你热泪盈眶。
南国深秋,杭州四中。一位思政课教师听语文老师上校友郁达夫《故都的秋》,品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莫银火老师评杭州四中老师上的《故都的秋》,脑海闪现的不是北国秋的清、静与悲凉,而是江南秋的润、柔与温暖。就像研修之余,赏西子湖畔偶遇的秋树、秋花与秋水……
我在想,天道酬勤,春华秋实。没有春的耕耘,哪有秋的丰硕?生活如此,工作如此,为人如此,为师亦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