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他乡挺好的》终于撑起了季风剧场的“质感”
文 | 零壹
季风剧场终于迎来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口碑之作”。
接档《谎言真探》,7月19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开播的新剧《我在他乡挺好的》目前在豆瓣获得8.3分的好评,超5万人打分,打分人数已经是《谎言真探》的五倍。知乎上《我在他乡挺好的》的推荐度也达到90%,而在微博等社交网络的相关讨论中,《我在他乡挺好的》写实、真诚、有压抑又有治愈的风格都获得了不少正面评价。
这是一部少见的能真正让当代网友“破防”的剧。说起剧情梗概,也不过是一群异乡人在大都市的漂泊人生:一个看起来阳光美好实则抑郁缠身的普通人自杀了,她的亲友和亲友身边的人则需要继续活下去。但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发自内心的许多共鸣:“最人间的女性群像剧”、“破防,有泪有光”、“前两集整抑郁了,后面又哭又笑”……
或许因为演员咖位不够大,又或许是平台宣传不够给力,《我在他乡挺好的》在播放量和讨论热度上与季风剧场前两部剧相比并没有数据上的优势,但在读娱君看来,这并不妨碍《我在他乡挺好的》成为暑期最值得讨论的几部剧集作品之一。
找到平衡点,真实感源自细节和审美
在读娱君看来,《我在他乡挺好的》获得口碑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点:真实、真诚、审美。每一个词看起来都简单,但偏偏是国产剧中比较珍贵的存在。
论题材类型,《我在他乡挺好的》可以说是借了近年“现实主义+女性”题材的东风,这类作品往往有大量“接地气”的社会话题,有反映时下女性群像生活的意识。《欢乐颂》《都挺好》《安家》等火爆作品都是以“女性视角”重新审视社会,这是从古装“大女主”时代进化而来新的女性剧题材主流,而在《三十而已》在去年获得巨大成功后,“现实主义+女性”在剧集领域的风潮达到了阶段性的“高峰”。
但仔细分析的话,《我在他乡挺好的》其实与上述女性群像剧都不太一样。《欢乐颂》《都挺好》等大火的影视剧虽然同样基于现实主义,有着大量观众所关心的社会话题讨论,但在创作方式上还是更偏向“艺术”而非“生活”的,在这些剧中观众看不到太多“闲笔”,社会话题在剧中的地位更像是“设定基石”,是天生为社交媒体传播而生刻意塑造的“点子”——我们在“苏大强”、“樊胜美”等人身上能看到大量标签式存在的槽点,这种安排适合社交网络的热点发酵,也适合传统的电视剧节奏,但离细节上的“真实感”,反而是远了一步的。
在《三十而已》中有一个被许多人称赞的“接地气”设计——片尾总会穿插出现“卖葱油饼一家三口”的片段,作为繁华都市里的普通人,这一家三口和女主们都有细小的交集,但并不影响剧情主线,而是在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中默默努力,在几位美丽女主的烦恼爱恨之外,这一对小夫妇的“三十而已”点出了繁华都市的另一个侧面。
《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真实”还要更广泛细致一些,没有太多刻意,观众观剧时经常能感受到一些地方“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乔夕辰挤地铁,车厢摇摇晃晃时被面对面站着的路人碰到,观众以为会是“地铁性骚扰”的戏剧冲突,谁知接着就是乔夕辰也被晃地撞到了路人身上,两人尴尬一笑,没有下文;乔夕辰工作领了几箱货又打不着车,我们以为男主简亦繁天降的套路要来了,结果是打电话给了南嘉姐;乔夕辰简亦繁酒局喝醉,没有上演男女主一起回家醉酒同居的常见戏码,而是叫来助理送走了简亦繁……
还有许言经常被挂断电话的客服工作,乔夕辰和简亦繁的咖啡公司市场部日常,南嘉追债合作方拖尾款卖惨等,《我在他乡挺好的》有大量“闲笔”给到了生活化的细节上,这种细节真实是贯穿整剧的。
《我在他乡挺好的》也有一些搜罗“热点话题”的嫌疑,比如老家亲戚的表现、女性容貌焦虑、单身安全危机等,也有刻意夸张的桥段比如南嘉相亲的片段以及和欧阳的CP,但总体来说,《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真实感仍然是出挑的。这部剧真正塑造出了“异乡打工人”的生活日常,也真诚讨论了普通女性在都市生活遭遇的困境——那些地铁排队入站的时间,车厢里挤成沙丁鱼罐头的窘迫,租房遭遇诈骗的绝望,对容貌、身材、怀孕的焦虑,消费主义虚荣和现实的割裂……
在并不刻意“道德审丑”来贩卖社会阴暗面的前提下,这些矛盾以接近现实的方式得以呈现,在读娱君看来这种创作理念已经足够真诚了。当然,这也许是这部剧没能大红大紫的原因之一,部分观众所最愿意接受的信息未必是追逐真实,而是更“典型化”能够轻松概括的谈资吧。
至于“审美”很好理解,电视剧毕竟不是纪录片,观众还是希望得到视觉、听觉上的享受的。《我在他乡挺好的》这方面的最大优点应该是片中人物的穿搭造型,简亦繁、乔夕辰、南嘉等,极其贴近人物性格和设定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很好的审美品位;然后是拍摄镜头上可以看出有不少想法去突出情绪。如第一集胡晶晶和乔夕辰在地铁两个方向走出车厢蹲下的全景蕴含的悲伤氛围,拍摄胡晶晶经常出现脸部特写对人物心理压力的暗示,表现乔夕辰失眠后工作状态使用的长期晃动的镜头,此外,光影色彩的使用也是可圈可点的。
自杀不只是剧情的“悬念”和“线索”
包括读娱君在内的不少观众,会觉得《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前三集与其说是电视剧,倒不如说更像“文艺电影”。除了写实的剧情细节和运镜因素外,读娱君认为主要在于《我在他乡挺好的》选用了一个在电视剧中不常见的故事线索——自杀。
对死亡、特别是自杀的讨论仍然是电视剧中比较“禁忌”的领域。这并非是说其他电视剧中不会出现死亡或自杀,而是在一般电视剧中死亡大都是一个被概念化的“悲伤”事件,而不是更文学化以及社会化的思考和解读。而《我在他乡挺好的》整部剧都以胡晶晶的自杀作为故事的“线头”和“悬念”,她为何而死?我们和剧中的乔夕辰、南嘉、许言一样心存疑惑。
在悬疑剧式地从胡晶晶的遗物中找到一个个线索、拼凑起她不为朋友所知的另一面时,胡晶晶在第一集生日被辞退、手机落下天台的一天,在观众眼中也从自杀的原因逐渐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的阳光和抑郁形成的强烈反差逐渐有了答案。
胡晶晶落到简亦繁的车上对后者造成的强烈震撼,也成为了简亦繁对乔夕辰特殊关注的合理起因。这一点上,《我在他乡挺好的》很成功地用一个点带动了整部剧的节奏紧凑。
同时,整部剧对死亡的探讨还在于,死亡并不代表一个人完全离去,对生者而言,胡晶晶的死亡会带来大量的改变。就像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所写的那样:“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一声不响的离去对直子和渡边都造就了无可挽回的巨大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逆转。也像《寻梦环游记》所表达的那样,逝者的存在依赖于生者的记忆,只要最后一个人记得,逝者就仍然存着着。在《我在他乡挺好的》中花费了很大篇幅来描述这种影响。高龄失独想要做人工授精的母亲,时常在工作中晃神想到晶晶的南嘉……胡晶晶的死并不仅仅作为一个悲哀的事件、一个贯穿全剧的线索,而是深刻地影响了乔夕辰、南嘉、父母的“生”。
在读娱君看来,这才是前两集的压抑与后半程在乔夕辰、南嘉的恋情中经常有的阳光、轻松时刻对比的出发点——在胡晶晶死去后,生者如何在死者的影响中生存下去,她们时常回忆起胡晶晶的点滴瞬间,把这些回忆结合到自己的生活中并试图为之改变,才造就了乔夕辰、南嘉们在后来的新故事。
结语:
芒果季风剧场所谓的“质感、高概念、强剧情”,在《我在他乡挺好的》才真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读娱君在此前《谎言真探》的文章中就提到过,对于“季风剧场”而言,“平庸”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标签——读娱君认为,要打响“季风”的品牌,其中的作品可以不完美、有缺陷,但不能给人食之无味的平庸之感。如果内容没有风格、题材上的突破,会让观众失去对剧场品牌“有特色”的认知心智。
而《猎狼者》和《我在他乡挺好的》都是“不平庸”的作品。它们都给出了一些“前所未见”的东西,只不过《猎狼者》在新概念上体现得更明显,剧情细节上拖了后腿;而《我在他乡挺好的》的“新”隐藏地深一些,在剧情上其实更“精致”一些。因为这部剧的良好表现,大众对季风剧场后续现实主义题材剧的质感也更有所期待了,希望季风剧场能再接再厉吧。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