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的小说,谁也模仿不了的优美洒脱

从1985年开始,莫言的出现,将中国意识流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相继发表了《枯河》、《球状闪电》、《爆炸》、《红高粱》、《欢乐》、《红蝗》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意识流风格的小说,引起文坛轰动。其中《红高粱》成为了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小说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莫言称福克纳为导师,他的意识流技巧也与福克纳相似,多采用蒙太奇手法,例如慢镜头描写、多视角叙事、意象比喻等。

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意识流小说是一百年前出现并兴起的一种小说样式。本来,“意识流”是心理学的术语,后来被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名词引进文学,用“意识流”来称呼陶罗赛·理查生等人写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类小说。

这类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几百年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放弃了故事线和情节线推进,而是直接叙述意识流动的过程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所有的故事和冲突都是由心而发,由心而生。放弃外在矛盾冲突描写,着力描写人物内心的种种感受,通过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表现形式大多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或意识流语言。

说到意识流的代表人物,不得不说说伍尔夫。如果之前对意识流的理解仅仅存在于字面上的粗浅认识,那么读过她的作品后,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会对文学上的意识流有了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

伍尔夫,英国女作家,生于伦敦的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和《康希尔杂志》的编者,交往的都是学术界的名流、文学界的大咖。她自幼受熏陶,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这些生活忧郁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她在写作中逐步确立并完善了意识流小说创作技巧,使之成为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也使其本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散文方面,伍尔夫以其“谁也模仿不了的英国式的优美洒脱、学识渊博”,而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的大师”以及“新散文的首创者。”

伍尔芙 夫人

关于伍尔夫的写作风格也历来饱受争议,大多数都是针对她的人物,人物性格借助情节展现,所以连带设计情节;此外还责怪她世界太过狭窄,过于主观。当代英国小说家安格斯威尔逊指出,伍尔夫夫人的过敏神经和她对个人价值的过度关心,是因为她有充裕的收入,也因为她承袭了安定的上层社会悠久的传统,她忽视了人是社会动物这一事实,只在社会的真空里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主观感受。

《到灯塔去》阅读过半,情节简单。简单到几乎没有情节。

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小说中,伍尔夫以不同人的视角阐述着不同的人生境遇,对命运对生活的态度进入多个人的内心进行分析和独白,这类文章像极了女人的情感,细腻细腻,到看到一个人蹙了下眉也能心驰几百字。

我觉得这种意识流的作品可以读读,但不要深读以前读都可以像散文一样悠哉、乐哉。

主观过多,难免有所偏颇狭隘,毕竟以作者一个人的见识去进入数个乃至十数个形象各异、职业各异、喜好各异的男女角色的内心世界中去,从不同的角度谈人生、谈生活、谈理想是件非常难的事。但正因如此,我也佩服伍尔夫。我以前讨厌这种写作方法,是因为我从来没读到过真正掌握它的小说家。

这本小说迷人之处在于,对不可捕捉瞬间的详细描写,那些无形事物的有形描述。当伍尔夫写黑夜一寸一寸缓慢地盖住万物,海风在屋内行走去嗅壁纸上的玫瑰花时;她和马尔克斯一样将我狠狠地推向一个更深的纵向。

书中,伍尔芙没有采取直接内心独白的方案,而是借助间接内心独白来反映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性格。在叙述中,利用第三人称来讲述,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也通过作者的加工和重组后再间接呈现。这一点上,恍惚中有读王小波的感觉。

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夫人,都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三个都是大师,成就可观。

(0)

相关推荐

  • 每日荐书20210125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到灯塔去>: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 ...

  • 去欣赏人的侧面——读《到灯塔去》

    归根结蒂,一个人对于别人的看法,有一半是荒唐的. <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本小说,和普通的小说非常不一样,<到灯塔去>的故事非常简单:小说里的人物来到赫布里群 ...

  • 英格兰的百合,乌斯河上飘逝的精灵 ——弗吉尼亚·伍尔夫略说

    弗吉尼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 弗吉尼娅·伍尔夫,英格兰的百合.美丽的容颜.不凡的才情和气质, ...

  • 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哦,死亡!

    八十年前的今天,女作家伍尔芙将口袋装满石头,走到屋后的小河边纵身一跃,实现了她在小说<海浪>中的一句话: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哦,死亡.这句话也成为了她的墓志铭. 也许 ...

  • 从伍尔芙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看人生的3重境界与3个课题

    前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他的名作<人间词话>中提及人生有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

  •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钟伟华   顺德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伍尔芙是一位有着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她追求的"真实"不是一种客观真实,而是人的心灵世界的真实.她对客观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折射人物的内心 ...

  •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黄夏雯  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以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两性关系,对女性生活中的困境和遭受的社会压力.两性关系的良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以伍尔芙的代表作& ...

  • 意识流小说经典之作,伍尔芙《到灯塔去》八句语录,给人精神力量

    20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活跃的女性作家中,非弗吉尼亚·伍尔芙莫属.她是20世纪意识流小说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同时代的乔伊斯在小说创新和探索中,并驾齐驱,又与乔伊斯.普鲁斯特被 ...

  • 弗吉尼亚·伍尔芙[弗吉尼亚·伍尔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弗吉尼亚·伍尔芙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

  • 邵超/与弗吉尼亚•伍尔芙争辩(外九首)(诗歌)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与弗吉尼亚·伍尔芙争辩 (外九首) 邵超 弗吉尼亚·伍尔芙说 他人的眼光 是我们的囚牢 NO!我争辩道 他人的眼光 是我们的暖房 弗吉尼亚·伍尔 ...

  • 伍尔芙||论简·奥斯丁

    生平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Virginia Woolf,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 ...

  • 伍尔芙: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按|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 ...

  • 名篇赏析︱伍尔芙:飞蛾之死

    飞蛾之死 伍尔芙 白昼出没的飞蛾,准确地说,不叫飞蛾:它们激发不起关于沉沉秋夜和青藤小花的欣快意念,而藏在帷幕幽暗处沉睡的最普通的"翼底黄"飞蛾却总会唤醒这样的联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