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记忆” 征文 | 宣化记忆 | 作者:谢伟超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提起宣化街济源人没有不知道的,宣化街地处济源市中心,全长只有三公里,是济源市最早也是最繁华的综合商业街。流行服饰,珠宝首饰,特色餐饮,ktv,电影院,建筑材料,医药商城,家电等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济源人购物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来宣化街。很庆幸的是我从小就在宣化街长大,在此生活了近四十年,这四十年也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宣化街故事,伴着我儿时的回忆与大家一起分享宣化街的变化。

这张图片是站在我家二楼平台拍的,这个平房的下面就是宣化街百货楼斜对面的步森服饰, 我脑海中对宣化街印象最深的记忆就是这个房顶。从我记事开始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是宣化街人最多的时候,尤其是三十多年前济源市区(那时候还是县)就只有宣化街,元宵节济源各乡镇的村民都会来到宣化街看民俗表演,南街的背装,北街的舞龙舞狮,西关的大鼓等等,这个时候本来就不宽敞的宣化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我一个几岁的小孩想挤到人群前面看表演是不可能的,这个平房顶就是我得天独厚的优势,站在楼顶看得一清二楚,而且还不拥挤,这片地本是我家的老宅,后来政府在这里建印刷厂,爷爷果断让出了如今房租贵的令人咋舌的临街门面搬到了后面,所以我们家人上这个房顶看民俗表演当时的印刷厂领导还是开绿灯的。站在楼顶不光看着民俗表演,更能看到人群中各色各样的人,那时候大家基本都穿着朴素整洁,生活也不富裕,但是脸上的笑容是灿烂的,对明天是充满期望的!

提到我的爷爷,他已经去世二十多年,我现在对他的样子已经有点模糊,但是一件发生在这座平房前的事情却让我终生难忘。80年代每到农忙时宣化街会飞来无数的蚂蚱(蝗虫 ),这个时候拿个啤酒瓶捉蚂蚱是很多小孩玩的游戏,而我又是一个玩起来非常着迷的人。记得那天晚上大概7点多的时候,我和堂哥表姐三个小孩在平房前的路灯下捉蚂蚱,不一会功夫捉了半瓶左右,这个时候我爷爷来找我们要带我们去源园看戏,堂哥和表姐很高兴的答应了,而我一心想将这瓶子捉满,就告诉爷爷说我不想看戏,我要在这捉蚂蚱。因为就在家门口,那时候宣化街上几乎是没有汽车的,爷爷就叮嘱我别乱跑就在这里玩,然后带着堂哥表姐去看戏了。大概9点左右,我母亲下班回来看到我问我怎么一个人在这,堂哥表姐呢?我当时什么也不懂就说爷爷带他们去看戏了,这下可好,当时我母亲就气炸了锅,回来后不停地数落爷爷偏心,虽然我后来解释了无数次,时至今日她已经年近70提起此事依旧耿耿于怀。其实很多时候家庭矛盾,婆媳关系紧张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根本就是误会,大家多担待一点,大度一点都好了。而且我爷爷其实是个很好的人。

“甜蜜时光”这个房子是大概93年左右的时候盖的,它的前身其实跟这一样也是个两层的红砖房,我爷爷是我们居民组的组长,当时(大概87年左右吧)这座两层红砖房是我们居民组办的旅社,也算是济水街道最早的集体经济之一了。因为就在家门口,我们堂兄弟几人经常来这里玩。而且这里离济源县委县政府很近,旅社客人还是非常多的。记得有一次,旅社买了很多小鱼,爷爷把小鱼处理干净后烧起地火炸小鱼,在那个一星期难吃到一次荤腥的年代,看着炸好的金灿灿的小鱼,我们堂兄弟三人想吃就向爷爷去要,爷爷给我们兄弟三个一人一个,很快我们就吃完了,我们还想吃,再去要的时候,爷爷严肃地说公家的东西不能再吃了,这是要卖给客人挣钱的。我们三人只能心不甘的去别处玩了。当时还觉得爷爷太死板,由于旅社地理位置好,加上爷爷经营管理严格,到年底我们南街第一居民组买了一台集体电视机,这在当时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是非常少的。每天晚上在这路中间摆上简易桌子放上电视机,附近的居民旅客总会把胡同围得满满当当,大家终于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新闻,老版西游记,以及全国各地在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下努力奋斗,生活日新月异的好局面。时至今日我们南街居委会和居民组每年向我们组居民每人派发加起来近万元,离不开老一代领导的无私奉献。

我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发生那件误会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姥姥家住。姥姥家在西关,现汤帝大厦后面的一个大院里,也是当时整条宣化街最繁华的地段。我姥姥在街边卖冰棍,小姑,姑父在市场卖铁货,小舅在市场卖干菜。母亲家兄妹六个,我姥爷很早就过世了,听长辈们讲在母亲小时候姥姥家应该是当时整个西关最穷的人家了。姥姥一个人抚养几个孩子长大,后来大舅当了教师,二舅当兵退伍后在济源粮食局工作,整个家庭终于好转了起来。作为一个吃货,我在西关住的那段时间所有记忆都跟吃有关,在当时的普通市民家庭,一般都是一两个星期吃一次肉。二舅退伍到济源县粮食局工作后,因为办事稳重,又能吃苦耐劳,后来他到宣化街天坛宾馆(现南华商场对面)当了经理。表哥表姐有时候会带我去宾馆那边玩,记得很清楚那一天大概中午一点多我们在天坛宾馆餐厅外面玩,二舅看到我问我想吃肉不想,那个时候肯定想啊。二舅带我进餐厅给我端来一盘客人没怎么动过的烧鸡,我拿起来狼吞虎咽地吃了大半只,此后大半月的时间我都食欲不振,尤其是不想吃肉…..

上小学后回到南街住,我们那时候的小孩一般大人只送一天,认识路之后都是自己跑回家,因为当时大街上机动车很少,学校离家又很近,百货大楼是每天必经之处,当时一家四川人在百货楼卖音响租房子住在我家,每天放学经过那里,总要停住脚步听一会流行音乐。

我爷爷农忙时会在百货大楼侧门卖咕咚条(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大概是杀虫粉 ),只要他在每天总会来百货大楼找我,让我早点回家,好好学习。我是多么想有一台属于自己的音响,可当时一台音响售价500元左右,父亲工资一个月大概100多,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是根本不可能的。

顺着老百货楼往东走300米左右路北就是大礼堂,我记忆中整个童年父亲应该只带我来看过两次电影。票价多少钱不记得了,应该不算贵,但是周末人实在太多了,根本就买不到票,第一次排队买到票看的电影我还清晰地记得是《黄河大侠》,第二次父亲带我来因为人太多没买到票,我当时很瘦应该是从边上挤进去逃票看的,父亲在门口等了我一个多小时。

改革开放这40多年来,伴随着我们国家富强起来,宣化街也与时俱进,楼更高了,街道更整洁了,汽车川流不息,街道显得特别拥堵。可能因为我一直生活在这里,仍然觉得它还是我熟悉的小时候的模样,并没觉得它有巨大变化。令我感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我们的生活,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快捷方便,社区娱乐活动中心内容丰富,满大街的电影院,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从吃不上肉到如今还要刻意注重荤素搭配,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家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如今生活的幸福,而且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谢伟超,河南济源人,现在济水街道周园社区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