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公元前589年6月17日,中国山东济南千佛山下进行着一场残酷战争,交战双方:晋鲁曹卫狄联军VS国君吕无野(齐顷公)亲率的齐军。
很快齐军惨败。靠着车右逢丑父与自己对换衣服,主帅吕无野免于被俘,逢丑父被晋军活捉。
虽然逃得性命,但逢丑父舍生救己的情义与军队惨败所带来的耻辱情绪强烈刺激着年轻的国君吕无野,他咽不下这口气,决定亲自去将自己的臣子逢丑父营救出来!
吕无野飞速跳上一辆正在败退中的战车,命令御者调转车头,目标晋军!御者不知所措地看了国君一眼后,迅速坚决地执行了无野的命令。
于是无野的战车成了溃败齐军的唯一逆行者。
无野冲入了晋军战阵内,一边抵挡着敌人的长戈与飞箭,一边向四处张望,可他没有发现逢丑父的身影。
无野忽然感到射向自己的飞箭凭空消失了,回头一看,居然发现身边多了不少齐国人在保卫着自己!不知他们是什么时候跟着自己冲进晋军的?
现在他来不及想这个问题,他唯一的念头就是救出逢丑父。既然晋阵中没有,那就到他们的友军那里去找!
保护着自己的很多齐国人很快死去,活着的依然在和敌人英勇战斗,死亡离他们已经很近。
无野管不了那么多,单车来到狄军战阵继续寻找。奇怪的是,只要是无野所到之处,身边的狄军都纷纷举起了手中盾牌护卫着他,替他受了远处射来的飞箭。但很遗憾,狄阵中依然没有逢丑父。
此时的御者已经深受重伤,无野安慰他道:“再到卫军那里去找找,如果没有,我们就回去!”
御者精神一振,扬起一鞭,战车飞快向卫阵冲去。战车在卫国军队中横冲直撞,卫国战士被撞得东倒西歪,头破血流。但就如在狄军中一样,卫国人非但没有一个人伤害无野,反而出奇一致地伸出盾牌保护着无野,使他免受伤害。
无野最终没有找到逢丑父,他沮丧地想:逢丑父可能已经被晋军杀害。没办法,只能突出重围,灰溜溜地回了国。
逢丑父到底死了没有呢?在无野拼命寻找他时,逢丑父早就被错认作国君带到了晋国中军帐。晋军主帅认为,既然逢丑父能够代替国君去死,那就说明他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这种精神难道不也正是自己人需要的吗?就将逢丑父放了。
经此一战,无野为自己的年轻气盛、骄傲自大而带来的惨重失利后悔不已,从此他为人处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宁。”(载于《春秋繁露》)
一场惨重失败换来的却是齐国的长久安宁,所以古人说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实在是高明的至理名言!
不过,老树更想强调的是这场轰轰烈烈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假如这场战争放在现代会如何呢?一个国君单枪匹马深入敌军,对于敌方来说岂非天降大礼?所谓“擒贼先擒王”,王就在眼前,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手到擒来,何乐而不为?更何况抓到对方的主帅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命运从此急剧改变呢。可是我们看到,不用说卫军没有伤害无野,就连一直被认为不服王化的狄人也没有趁火打劫,将齐侯擒获,反而主动保护着他。
那不杀害国君是不是古人讲的“礼”呢?老树认为并不是。不管什么人,只要穿上军装参加战斗,那作战双方就是敌对关系。作为自然人的敌对双方可以没有深仇大恨,甚至还可能是朋友,是兄弟,但战场之上没有这种温情脉脉,有的只是执行命令与服从天职。我想,战场上的取胜之道大概就是“礼”的最高体现,而并不是那种仪式感很强的“不重伤”(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军)和“不禽二毛”(不擒获头发花白的老年敌军)之类。
楚庄王在邲之战胜利后曾说过:“止戈为武。”战争不就是为了不再战争,回复到那种最纯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