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追风筝的人》:善良与卑劣潜藏于每个人心底

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最近15年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十几年前就是美国、英国、法国的图书畅销冠军,直到前年和去年,它还稳稳地坐在当当、京东的图书畅销榜上。一部阿富汗小说,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同,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于是,我也去借来看看。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对阿富汗兄弟的故事。在豆瓣读书上看到有读者称之为“阿富汗版的《兄弟》”,倒也不无道理。阿米尔是富家公子,哈桑是家里仆人阿里的儿子。两人都失去了母亲,喝一个奶妈的奶长大。阿米尔自私、懦弱,哈桑真诚、勇敢。一日,阿米尔目睹哈桑被强暴,却胆怯逃跑。之后,无法面对哈桑的阿米尔又设计陷害了他,哈桑跟着父亲离开了喀布尔。苏联的入侵给阿富汗带来了灾难,父亲带着阿米尔逃到了美国,过着虽然平淡但却衣食无忧的生活。20多年后,父亲的密友拉辛汗罹患绝症,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要求阿米尔回去一趟,告诉他“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心里一直留着阴影的阿米尔不得不回到巴基斯坦,得知哈桑居然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弟,他还有一个儿子索拉博留在战乱之中的喀布尔。为了自我救赎,阿米尔冒险回到喀布尔,找到了索拉博,并把他带回美国。但是索拉博幼小的心灵却无法敞开。

看完小说,我又看了2007年马克·福斯特导演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不能不说,这是一部落入西方通俗文学或者好莱坞剧情片俗套的煽情小说,并无多少出彩之处。《追风筝的人》和去年获得奥斯卡电影奖6项提名的《雄狮》几乎如出一辙,都是亚洲的故事,一个是寻找母亲,一个是寻找兄弟,都是从欧美国家万里迢迢回家,其实骨子里就是寻找失去了的自我。这种亚洲移民“寻根”的故事已经缺少新意,缺少植根于东方文化的真实性和深度。《追风筝的人》唯一值得称道的,其实是对人性中善良与卑劣并存现象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在前半部小说里,阿米尔的父亲一直是一个正面的、阳光的人物。他善良、勇敢、仁慈、宽厚,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也有卑劣的一面,他的善良、勇敢、仁慈、宽厚都是他对自己心灵的救赎。阿米尔和父亲如出一辙,而且卑劣之处更甚,他的软弱、自私不是靠自己来救赎,反而要靠哈桑和他的儿子索拉博来救赎。这不能不说是悲哀的。

看完《追风筝的人》,掩卷沉思,我想到了很多。客观地说,我们都不是圣贤,我们的心底其实都潜藏着善良与卑劣的因子。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经历过并还将经历无数选择。那些选择说穿了,无非就是善与恶之间的争斗。谁都会有一念之差,谁都有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阿米尔抛弃了兄弟,他的父亲“偷”了仆人的妻子,都是一念之差,却需要用终生来救赎。我们难道就能幸免吗?至少我不敢作出肯定的回答。

描写心灵的救赎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追风筝的人》是其中一部我以为还不错的作品。它告诉我们,犯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勇气来面对。只要你敢于去面对和纠正错误,任何时候都不晚,我们的面前永远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