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月夜聊186期:读书笔记之《生存与命运》

前不久,在@澎湃新闻 上看到介绍,说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生存与命运》是一部被欧美公认“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小说”,但却曾被苏联判定“两百年后也不能出版”。于是,到图书馆去找,没有找到最新的中信出版社版本,只有15年前的译林出版社版本。因为相信译林的出版质量,就借来读了。

长达79万字的长篇也算得巨著了。全书以震惊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从斯大林格勒战地到德国集中营到苏联大后方,瓦西里·格罗斯曼写了很多故事,结构庞大,线索繁多,人数无数,气势恢宏,称为史诗一点不为过。但是,认认真真看完以后,觉得有两点不足。

不足之一是人物描写的欠缺。本书的中文版译者之一严永兴认为,《生存与命运》堪称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但是,严先生忘记了,《战争与和平》并不是因为描写了法俄战争的那段恢弘历史而成名,而是在那段历史的基础上塑造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娜塔莎·罗斯托娃、库图佐夫等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印记的文学典型人物而成名。离开了人物,文学就不成为文学。这恰是《生存与命运》最大的不足。宏大的叙事淹没了人物。读者只看到了眼花缭乱的人物来往,但因为个性不明显,却记不住一个人。人物不生动、鲜明,可读性就差,难以吸引读者阅读。

不足之二是政治批判和反思过多,削弱了文学性。书中充满强烈的反思意识,对历史,对战争,对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千百万人的命运和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缘由,作者都进行了深刻反思,大胆而尖锐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甚至借纳粹之口反思斯大林的集权主义。这种政治批判和反思导致《生存与命运》未出版就被禁,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斯洛夫对格罗斯曼称:“别再想那部长篇小说,二百年后也许可能出版它。”直到1980年在瑞士出版本书的俄文本,1984年被译成德文,1986年英文版在美国发行,1988年才在苏联《十月》杂志连载。西方世界也是因为本书强烈的政治批判性才予以极高的评价,显然其中有着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意识形态因素,与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道理。我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反对政治的批判和思想的反思,但这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过于直白、强烈的政治和思想意图会严重损伤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这也是《生存与命运》和《战争与和平》差距所在之处。

当然,说了两点不足,不影响本书也有出彩之处,略举书中三处颇为生动、深刻的描写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囚犯在进入集中营之前的生活越苦,他就越热衷于撒谎。他们撒谎并不是为了骗人,而是为了颂扬自由:集中营外面的人无疑是幸福的。

在(大后方的)这套宽敞的住宅里,人们虽然住得相当拥挤,但却很少往来,不大和睦,有时闹点别扭,不久又言归于好,彼此隐瞒着自己的生活,有时却大声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生活状况向邻居和盘托出。

所有人面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母亲都是有愧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面对母亲试图证明自己无愧是徒劳的。

(0)

相关推荐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电影.电视.戏剧和其他形式的故事讲述中被记录.神话和崇敬.但放大个别故事.生活和战斗有时会掩盖战争的压倒性性质:据估计,全世界有惊人的6000 万人在冲突中丧生.伤亡总数为1500万士 ...

  • 严冬时节读苏俄文学——《生存与命运》

    <生存与命运>是一部复杂的多线小说,托翁的<战争与和平>有四大家族的纠葛,在格罗斯曼的书里,三条主线连接交叉出了上百个人,他们一起群演出纳粹入侵苏俄时的社会百态.可以说在两部小 ...

  • 这场战役才是二战转折点 一天内4万平民死在德军轰炸之下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人们通常认为是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以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英美史学界尤其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海战进行了大篇幅的渲染,将它们视为国家传奇.这其实无可厚非,因为任何的爱国主义 ...

  • 3万女兵上前线作战,战后千人选择终生不嫁

    3万女兵上前线作战,战后千人选择终生不嫁, 400人自尽身亡 一提到战争,我们都会觉得非常恐怖.战场之上可谓是异常的残酷,只有极少数幸运的人能够活下来,很多年轻的生命都牺牲在战场上.而即便是活下来的这 ...

  • 那些熟悉与陌生(三)《战争与和平》与《生存与命运》

    "世界的命运.历史的劫难.国家的愤怒.斗争的荣辱无法改变那些真正的人.无论等待他们的是劳动的荣光还是孤独.绝望和贫穷,是劳改营还是死刑--他们以此战胜这世界上过去和将来的,已经来临和即将逝去 ...

  • “办大事儿,还得需要搞艺术的”

           欧洲金靴 岂止足球 苏联从前有个叫格罗斯曼的作家,1952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为了正义的事业>,把斯大林时代吹成是"没有矛盾的天堂". 然而仅仅不到十年, ...

  • 苏联女兵穿着裙子上战场,被俘后生还几率几乎为零,原因让人心酸!

    苏联女兵穿着裙子上战场,被俘后生还几率几乎为零,原因让人心酸 文/猿飞日月 二战时,德国进攻苏联时,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是十步一小战,百步一大战,德国人和苏联人之间,真 ...

  • 《生活与命运》

    中国和苏联不同,苏联的集体化运动和政治清洗发生在二战前,中国的集体化运动和政治清洗发生在二战后.战争至少是可以给极权国家里身在战场上的人一些可以避免国家恐怖的思考间隙和看到自己生命意义的机会,卢比扬卡 ...

  • 读书札记之——《生活与命运》

          这是一部长达近1000页的大部头小说,它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要读完它,需要积攒足够的精力和足够的时间,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儿才行.     ...

  • 劳月夜聊217期:读书笔记之《朱雀》

    读这本<朱雀>是因了@澎湃新闻 上作家马伯庸的介绍.读完之后非常赞同他的看法,"写民国.写文革太传神了,刀刀见骨,对南京的描述别具一格--反倒是写他自己生活的现代这一段,气场跌落 ...

  • 劳月夜聊177期:读书笔记之南宋风云

    夏坚勇的这部<绍兴十二年>终于看完了.除了已经写的两篇笔记以外,再聊点感受. 前面我说过,因为我生在杭州长在杭州,对杭州的历史有着天生的偏好.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杭州其实名不副实.把杭州 ...

  • 劳月夜聊176期:读书笔记之回銮归葬

    夏坚勇的<绍兴十二年>里有一段曲折的史实值得回味,那就是赵构生母韦皇后的回銮与宋徽宗遗体的归葬. 先说具有传奇色彩的赵构的生母韦皇后.她来自江南会稽(如今的绍兴),姓韦,原是北宋宰相苏颂府 ...

  • 劳月夜聊173期:读书笔记之赵士㒟

    读书时,碰到一些有趣的段落,往往会拍案叫好,急于和朋友分享.所以,从今天开始,"劳月夜聊"增加一个读书笔记的栏目,把我读书时看到的有趣内容和大家分享,同时分享我自己的点滴感受,希望 ...

  • 劳月夜聊308期:文艺批评的法律思考

    诗人柳忠秧诉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名誉侵权一案,4月15日由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驳回方方上诉,维持对其要求停止侵权.删除微博.公开道歉的一审判决.7月5日,方方在其微博上发表给广东省高级人民 ...

  • 劳月夜聊307期:建设有利于检察事业发展的舆论生态

    前几天,应一位媒体朋友之邀,对这些年检察机关建设舆论生态的现状写了一篇点评.今晚先发在这里,供朋友们讨论. 作为长期从事检察机关新闻宣传工作的老人,对检察机关的舆论生态有着切身的感受.因为检察机关几起 ...

  • 劳月夜聊306期:奥运年最值得一看的体育励志电影

    四年一度,奥运会又要回来了.在这个时刻,推荐一部与奥运会密切相关的电影最合时宜.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拍摄的这部<飞鹰艾迪>我以为是最值得你观看的体育励志电影,没有之一.105分钟的电影, ...

  • 劳月夜聊305期:好莱坞枪战大片的标准模式

    迈克尔·贝无疑是好莱坞最擅长拍摄动作大片的导演之一.他的导演处女作<绝地战警>以1900万美元的投资最终获得1.6亿美元全球票房.看看他后来的作品名录,<勇闯夺命岛>.< ...

  • 劳月夜聊304期:香港犯罪影片的突破

    这几年,我很少看港片,因为港片为了顺应大陆市场,已经变得越来越平庸,既不好看,又没意思.最近看了评论界颇有好评的港片<老笠>和<树大招风>,突然觉得港片的灵气又回来了. 犯罪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