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生命册》:背负土地行走
好久没写读书笔记了。不是没看书,而是看了书没有感觉,不想硬写。昨天,终于把李佩甫的《生命册》看完了,终于有了写笔记的冲动。
两年多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和苏童《黄雀记》获奖。《江南三部曲》、《繁花》和《黄雀记》都看过了。于是,从图书馆找来了《生命册》。
从没有看过李佩甫的书,看完了《生命册》却被惊住了。这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具有史诗意义的长篇小说佳作。正如茅盾文学奖评委会颁奖词所说,《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
首先敬佩李佩甫塑造人物的深度、厚度和鲜活度。我一直坚持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有人物才有故事,有人物和故事才能让读者看下去,这是对一部小说最起码的要求。《生命册》里出现的丢儿、老姑父、骆驼、梁五方、梅村、卫丽丽、小乔、虫嫂、杜秋月、春才,一个个都那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都是从农村和城市里走出来的真实人物,而不是小说里的虚构。尤其是丢儿、老姑父、骆驼和梁五方,既写出了几十年来中国乡村和城市的生动生活细节,又深刻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分裂和命运多舛,令人唏嘘不已,难以忘怀。李佩甫以都市和乡村、历史与现实互证的方式剖析了这些人物的性格,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其次是敬佩李佩甫的艺术风格。一是浓重的中原文化特色。没有看过李佩甫的其他作品,但仅从这部《生命册》中就可以感受到其中浓重的中原文化气息。就像贾平凹之于秦岭,莫言之于高密,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有厚重的地域文化根基,不然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几十年来,对于河南的评说此起彼伏,而李佩甫则给我们写出了一个真正具有中原文化灵魂的河南。二是流畅的叙述语言和巧妙的叙述方式。可能是李佩甫当过多年编辑的原因,他的文字非常规范、流畅、口语化,绝无时下不少小说常见的那些故弄玄虚,佶屈聱牙,使读者的阅读感非常舒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巧妙的叙述方式。开始看《生命册》,觉得结构有点散,像一部短篇小说的合集。每一章都是相互关联的独立的短篇小说。看到后来,故事与故事,人物与人物,逐渐紧密起来。你才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李佩甫对这种“形散神不散”的叙事方式掌握得非常娴熟,让读者不经意间完成阅读。
作家对史诗都非常偏爱,但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把握住史诗题材。李佩甫的《生命册》在这点上做得很好,写出了这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物的历史悲剧,在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