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开讲——5万与50万元的音响声音一样吗?
首先,音响器材的声音与价格绝非正比关系,50万元器材的素质与表现未必就是5万元产品的十倍。Hi-End精神追求的是不妥协的完美精神,设计者往往为了一些细节而所费不赀,更好的元件、更精密的加工、更创新的电路与结构,都是值得我们鼓励的,但这不代表最终声音效果一定完美。因着种种不完美,一世纪以来众多电子专家前赴后继地投入研究,我们今天才有机会更进一步窥见录音的原貌。每个评论员在测试器材时,心中的标尺各有不同,但我相信,他们不会把5万元的产品与50万的器材放在同一天秤上衡量,而是与门当户对的参考物件互相比较。发烧友在阅读评论文章时,应该也不会将二个价格悬殊的器材联想在一起,就像不会拿比亚迪与特斯拉电动车同场竞技一样,标准有别。
明白这个道理后,再来看看评论员的形容词。某5万元功放被描写成低音强悍有力,高音平滑绵密,这是与相近价位的产品比较结果。某50万元器材用了同样的形容词,这也是与相近价位产品比较的结果,这种比较结果没有绝对关系,也很难用数字量化表示。二部功放的输出功率同样都是100瓦,驱动力与控制力差不多,价格却相差巨大,难道50万元的给90分,而5万元的只能给60分吗?如果声音效果可以量化,那么音乐厅也要加以评级,世界著名声学大师丰田泰久在国内设计的几个音乐厅,实际表现来看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给10分,深圳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苏州交响乐团音乐厅只能给8分。没有10分的音乐厅就不去吗?不够发烧的唱片就不欣赏吗?幸好声音效果到目前无法简单的量化。
德国汽车按轴距、排量、重量等参数划分成A-D几个等级,给消费者客观一点地选择参考,但这与价格仍然无法成正比关系。假若二部汽车的轴距长度一样,后排腿部空间所差无几,100万元的豪车与10万元的经济车款乘坐感与舒适性肯定有区别。音响评论也是一样,看似相同的形容词,由于参考评比的基础有高低,实际听感与体验自然不一样。简单的说,发烧友别以为花更多的钱,就能买到级数成长的声音效果,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认为低价音响就没有好产品。
还有,声音效果与器材搭配、空间处理、摆位调整互为因果,在许多条件不受控制的情况下,评论员是不会妄用“二分法”来论断的。某器材宛若天堂,某器材拿去填海,这种文字看起来解气过瘾,终究是不负责任的。评论的目的是透过较丰富的聆听经验,指出器材的声音特性与风格,提供搭配建议、使用技巧。写评论的人要掌握尺度,精准述说,不要搞成宣传广告;看文章的人要心平气和,学习新知,不要尽信广告,这样就能双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