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三要素漫谈

作者简历

王善同,字慎独,号天池居,别署兰屿,山东郓城人,1954年11月生。新疆诗词学会副会长,《昆仑诗词》副主编。

每周一讲  

诗人三要素漫谈

——在新疆诗词学会端午诗会上

作者   王善同

今天端阳诗会上,朗诵作品的有31人,作品80首。题裁全备,有传统诗词,包括律、绝、词、曲,还有赋,有新诗。其中涉及端午的18首;还有写旅行的,写亲情的,咏物的,抒怀的,尽管整体不是很多,但内容宏富。基本反映了咱们新疆的诗词水平。若说缺点,也不少。有的是大而空、概念化的作品,语言宏大高调,没有感染力。有的晦涩,恐怕只有自己能看懂,让读者不知所云,有生凑的嫌疑。

我历来以为,诗人基本需要三个方面要求:

第一是与生俱来的才情。才情是爹妈给的,或者说天赋。从理论上讲,人的智商差别不大,但由于每个人对人世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知不同,使人与人在诗艺感觉上有了很大的差异。比如说记者,对一个现象一件事去采访,有人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因为他有新闻敏感性;有人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写诗也需要敏感,看到一事一物一现象,能马上选定角度,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或有美学价值,或有较强的思想性。有的人可能就视而不见,触动不了他的心弦。弦,触之便响,能奏出各种各样美妙的乐曲。这就是才情。才与情,缺一不可。

才情,每人所拥有的量不同,李白多,星汉多,我就少得多,所以写不过他们。不只一次和星汉先生聊过这个话题,诗不是教会的,是自己感悟来的。靠天赋。才情高的人写出的诗,让人爱读,读不读得懂无关重要,李商隐的《无题》首首都美,句句都美,但至今,一千多年对其诗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没有一人说他的诗不好。语句太美了。记得我还不懂写诗之前,就常抄他的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因为它美。理解吗?未必。所以叶嘉莹先生讲过,读诗读不懂没关系,鸟叫的声音很好听,人人喜欢听,叫的什么意思,不懂。写诗就要奔着黄鹂、画眉的声音去写。一个人才情基本是固定的,后天的努力能使其变化,但变化不大,生就的骨头长就肉。才情又不是孤立的,需积累大量词汇,也就是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获取的知识,依靠这些积累去展现才情。

第二,诗人需要通过努力而获取知识,这主要是指为吟诗而有意识地了解和积累关于诗艺方面的知识,及其他广博的知识,当然也包括学校获得的一般知识,也就是学问。这是让才情长上翅膀的手段。它可弥补才情的不足。凭才情写出的诗空明灵动。有了学问助力去写诗,能用语精到,提炼准确深刻,篇章周严,主题鲜明,能化典故而不见痕迹,能借风云而高远,能如空谷传响而洞彻心灵。但不能走向极端,单凭学问做诗,有可能掉入书袋里,一样会味同嚼蜡。

江西诗派,其主要代表人物黄庭坚谓杜诗无一字无来历,杜甫若活着肯定不会同意黄庭坚的说法,黄只过是为自己凭学问做诗找一借口而已。我没有否定黄的意思,只是他推崇的这种风格为后来多数人不接受,有违诗的本质。

第三,见识。见识是一个人行为的主脑。和一个没有见识的人在一起聊天、商讨,可想是怎么样。这是一个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你的“三观”不管属于哪个方面,一定会有,一定要有。“三观”各种各样,其正确与否,看它是不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不是尊重社会,尊重大众,尊重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三观”不一样很难就某一问题勾通。这“三观”必然是渗透到诗词写作中,当然,不是说每首诗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出、体现“三观”,但一定会在文字背后。这是诗者确立一首诗立意的基础,所以诗品源于人品。

谦逊与狂傲,沉稳与张扬,贪求名利与淡泊名利,一般在作品里都能读出来。二者割裂的时候也有,作品也有的不会表达自已的真实思想,这些又都是依靠考察人生阅历,了解作者历史行为,再照观作品,方能读懂。这“见识”是社会寄予的,是读书得来的,是独立思考获取的。今天那么多大而空的诗,往往是无见识的作品。立意不是你的,是广播电视的,是报纸的。不是说这类诗不能写,能写。要写出新意,不能大而空,概念化,人云亦云。要换角度通过具体事物、细节去表现,这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比如当下风起云涌地写改革开放四十年,很多就是毫无形象的报纸语言,不妨选取某一方面的变化来说明改革开发的意义。

笼统地谈了“才情”、“学问”、“见识”,我以为是诗人三要素。这是诗人必须要有的,也会有的,只是各人拥有的比例不同。好诗人需七分才情,二分学问,一分见识。我自己这样设想,当然不科学。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平台开设栏目

1、兰园墨韵        2、巾帼英气

3、清照婉风       4、花间雅趣

5、稼轩情怀       6、东坡达观

7、每周一讲       8、诗友天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