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令人不安的全国调查结果:当学生逐渐丧失了阅读动力……|智库报告
2021年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主题是“重建教师——学校行为学”。本次研究是“学校行为学”系列研究之一。
在学生的诸种行为中,本次研究选择“阅读行为”作为针对学生群体的第一项研究主题,因为从现在到可预见的未来,阅读都会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并且是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如果把阅读的概念更扩大一些,定义为获取和理解、内化信息的过程,那么阅读更是核心的学习方式。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我们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综合构建的教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与儿童的阅读动机、阅读效能、阅读行为的相关性,为改善儿童的教养环境提供参考,让我们构建的教养环境更有力地推动儿童成为有效而自主的学习者。
| 学生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动力
来自国内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2万4千余位中小学学生参与了本次研究的网络调查。
调查发现:
○ 学生群体的阅读内在动机最强,动力主要来自通过阅读获得愉悦、达到个人目标、满足好奇心等;
○ 社会交往动机也是阅读驱动力的重要来源,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驱动力:与老师、家人、同学的交流需求、想要获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渴望未来在社会中获得好的发展等;
○ 阅读驱动力的第三个来源是自我效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当他们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挑战性任务时,他们会主动进行阅读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 作为对比,中学生群体相对于小学生,社会交往、自我效能、社会化等方面的动机都有明显的下降。
这条曲线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学生的阅读动机总体上在逐渐降低。
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社会图书馆、书店等地方借书、阅读、购买图书等行为的活跃度,也是检测学生的阅读动机强度的重要指标。
总体上有近70%的学生能够保证每月一、两次以上的借阅、购书行为,有30%的学生几乎从来没有。
但这类阅读行为在九年的中小学阶段也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六年级是借阅、购书频率的最高点,但也有20.24%的学生几乎从来没有借阅和购书行为,到高三则上升到62.3%。在九年的中小学阶段,阅读行为活跃度整体上是下降的。
对阅读动机和阅读行为活跃度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我们提供的,由家庭、学校、校外学习等共同构成的教养环境里,学生们除了内在动机保持稳定外,社会交往动机、自我效能、外在动机都在下降,社会化程度也不足。
学生们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喜欢阅读,并且越来越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不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课程目标和挑战性的任务,更不喜欢为了完成被安排的任务而阅读,甚至他们也不愿意和同伴在一起阅读。
我们希望培养出有学习和阅读能力并且能够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人,但似乎我们只制造了越来越不喜欢阅读和学习的学生。
| 学生们在沉默地拒绝
在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各类阅读行为中,学生们最喜欢的是“一个人安静地阅读”,而对“为完成家长或老师安排的任务而阅读”的喜爱程度最低。
在调查中所列举的30类阅读内容里,学生对作为必读内容的课本的喜好比例极低(总体平均值3.79%),这与课本在学生的学习中的核心地位极不相称。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本的喜好程度是各类阅读内容中唯一呈绝对下降趋势的。
与此可以联系起来分析的,还有对诗词的喜好比例的变化趋势。
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比例大幅提升,小学教材中,古诗文占课文总篇目数的30%,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课文总篇目数的51.7%。
但是如此高比例、高密度的古诗文内容,再加上与之配套的高频次阅读教学,却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喜好诗词的人数比例提升。从数据中可以看到,诗词的喜爱人数最高值是一年级的10%,甚至到古诗文比例更高的初中阶段,诗词喜好比例反而急剧下降了。
这些数据说明,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方面,我们的教养环境的效能并不乐观,学生们并不喜欢我们提倡和给予的特定内容。
| 学生们的认知冲突
在为本次研究设计的阅读行为喜好量表中,有一项是“为了好玩而阅读”,此项的作用是与“为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阅读”综合调查学生的内在阅读动机。在调查结果中,学生群体对这种阅读行为的喜爱程度非常低(0.29)。
但是在本次调查的其它各类数据中,都能够看出儿童“为了好玩而阅读”的动机非常强烈:
○ 在学生不考虑家庭和学校的限制时,他们想要阅读的书籍类型中,漫画、搞笑类内容的需求最强烈:
○ 在“学生喜欢的书籍”中,校园搞笑类书籍“米小圈”位居第一:
○ 学生们对“喜欢某种阅读行为的原因”的回答中,“有趣”位居第一:
○ 学生们对“喜欢上某本(类)书的原因”的回答中,“很有趣”位居第一:
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群体最喜欢的,也最能激发阅读兴趣的,是趣味性、故事性的内容,学生的最强烈的、也是最初的阅读动机来自内部:由好奇心激发的自由阅读带来的愉悦感。
但“为了好玩而阅读”的数据与这些数据有明显的矛盾。
综合其他数据,我们推断:
导致这一数据上的矛盾的一种可能性原因,是我们构建的控制性教养环境将“学习”与“好玩”对立、割裂,并形成“学习”好、“好玩”坏的价值判断,但这种价值判断是对儿童的内在动机的否定,因此使儿童出现了认知冲突,导致在给自己对“为了好玩而阅读”的喜爱程度打分时,为了满足社会期许,有意或无意地做出了成人、社会所期望的回答。但儿童做出这样的回答,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了,相反,学生的内心存在强烈的冲突,他们在沉默地排斥和反抗。
| 奖励与惩罚不是办法,而是问题
那么,奖励或惩罚是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中常见的是使用成绩、勋章、星星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判与奖励——你应该做什么,你做得怎么样。
但目前没有任何研究支持奖励与惩罚有积极的效果,相反,许多研究表明,奖励会破坏儿童的内在动机——兴趣和好奇心;奖励只对于生理性的需求、低认知水平的行为、短期行为有效果,而对于心理需求、高认知水平行为、长期行为甚至有负面影响。
威胁、指定期限、指令、让儿童感觉到压力的评价、强制性的目标等让人感觉受到外部控制的行为,也都会破坏内在动机。
数据分析表明,考试压力、考试成绩的激励会让学生的阅读动机短促提升,而在达成目标(考试结束)后就会快速下降。
限定阅读内容也是一种控制,控制则必然产生排斥与反抗。奖励与惩罚是在错误地控制了儿童之后的补救措施,而这些措施从整体上看是无效的。
在许多相关的调查或研究中,都有相当大比例的老师相信,使用奖励来激励学生阅读,甚至用惩罚逼迫学生阅读是有效的。
这种观念有一个隐含预设: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外在的,需求使用某种手段施加给学生,而不是学生天生就喜欢学习。
但是数据与经验都表明这种预设是错误的:
儿童具有强大的阅读动机,并不需要任何奖励的激励和惩罚的逼迫。
| 从内在动机出发的解决思路
我们已经从调查中看到学生们的内在阅读动机始终稳定而强劲,但其它阅读动机的强度和实际阅读行为的活跃度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正确的问题不是“我们如何激励学生”,而是从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角度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学生自我激励,并拿起书开始阅读?
让控制后退,自我生长才会发生!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依据的解决路径是:通过满足人的自主、胜任、联结的心理需求,保护和发展内在动机,并促进儿童自主地将外部需求整合为内在动机。
我们可以通过遵循以下原则在家庭和学校里建设“自主、胜任、联结”的教养环境:
○ 取消或弱化固定性的监督性、判断性手段,如监督、考试、评价、检测,转变为过程性的理解和支持性行为,如分析、交流、建议、支持;
○ 减少、弱化学习和团体活动的竞争性,建设支持与包容的氛围,关注在多元化的合作中实现个性化的价值,关注个体的努力程度而不是成绩排名;
○ 减少、弱化具体的制度、流程、规则、固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合理的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为学校生活与学习提供解决方案;
○ 减少、弱化对学习目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限制,并通过沟通和分析帮助学生选择更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形式;
○ 避免使用控制性语言,使用支持自主的表述方式,如“不能弄乱教室”变为“教室需要保持整洁才可以保证我们的安全和方便”;
○ 将学习的目标由获得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设置源于现实需求的挑战性任务,从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 把获得知识和完成任务当成学习的中间环节,在此之后老师还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活动过程;
○ 用关注行为而不是关注人的态度提出批评,并应当指出错误的行为可能的后果。
| 保护儿童的自由,理解儿童的笑声
我们的自身经验、养育儿童的经验和许多相关研究,以及本次调查的数据,都表明:自由阅读是提升阅读动机的基础,一切其它形式的阅读都应当在此基础上产生和生长。
而且自由阅读的实施最为简易,我们只需要给儿童提供这些条件,他们就能够开始自由阅读:
○ 有充足的自由阅读时间,可以依照自己的程度、速度决定阅读进程
○ 有充足的阅读内容,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需求、水平选择
○ 有不受干扰的环境,可以安静、安全、放松地阅读和思考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儿童对漫画、搞笑的喜爱程度尽管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却一直很稳定。
如果我们想要儿童喜爱阅读并拿起书开始阅读,我们就不能无视他们这种强烈的需求,并且要重新审视我们看待漫画与搞笑内容的认识与态度。
并且,漫画与搞笑内容不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而有积极的作用。包括PISA测试在内的多种研究与调查都表明,漫画内容对提高儿童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水平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 轻松阅读是深度阅读的基础与起点,它保护和发展了阅读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 它还培养了深度阅读所需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
○ 它会迅速地提升对阅读本身的兴趣,扩展阅读内容的类型和范围。喜欢轻松阅读的学生最终都会选择成人眼中的“好书”,因为好书实际上就是在儿童具备了相关的能力之后才适合阅读的书;
○ 看漫画的人阅读量更大,并且有更强烈的阅读动机以及更活跃的阅读行为;
○ 如果要发展儿童的视觉-空间智能,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漫画、卡通画和连环画、绘本类型的读物;
○ 各种类型的阅读内容都应该向漫画和搞笑内容学习,因为漫画和搞笑类内容以形象、易于理解和充满趣味的形式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 “和我一起读”,而不是“快去给我读”——家庭的支持环境
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
○ 对于家庭阅读,效能最高的方式是家庭中的轻松阅读。而“快去给我读”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命令式的阅读任务会损害儿童的阅读动机。
○ 在激发各类阅读动机、阅读行为活跃度,以及促进阅读内容类型的均衡性方面,课外阅读辅导没有明显效果。
○ 家庭藏书越多,儿童的阅读范围越广泛,阅读行为也越活跃,也越享受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愉悦感而阅读。
○ 只要家庭能够提供100本以上的书籍,每个月能够有一两次以上的家庭轻松共读,家长与孩子一起单纯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或者与孩子一起聊聊书里的内容,就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阅读动机,促使他拿起书籍开始阅读。
○ 家长的示范效应也非常明显,当家长阅读时,孩子的观察与模仿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教育,家长阅读行为越活跃,孩子的阅读动机也越强烈。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建议,在家庭里,不要把儿童送到学习阅读方法的课外阅读辅导班里或命令儿童“快去给我读”,而应当把资源投入在以下方面,创造“和我一起读”的环境:
○ 为儿童提供趣味性读物,让阅读开始;
○ 将书架放在家庭中的公共区——客厅、餐桌旁、阳台、厕所等随手可及的地方,而不只是儿童的房间;
○ 与儿童一起读,或为儿童读,并且不要因为儿童能够自己阅读就停止;自己拿起书阅读;
○ 不把读多少当成目的,而是把读得开心当成目的;
○ 为儿童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单独阅读的时间;
○ 允许和鼓励儿童进行一知半解、试错性的阅读;
○ 组织家庭、伙伴间的读书会,增强社交性;
○ 在与儿童讨论时,提出延伸性、探究性问题,鼓励和支持儿童通过进一步思考或阅读解决问题;
○ 不要禁止儿童读某类书,而是将想让他读的书放在他想读的书旁边;
○ 给儿童办一张借书证,经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在游览中发现新的阅读疆域;
○ 让儿童参与家庭事务,寻找和创造能在家庭中将阅读中所获得的内容实际运用的体验。
| 一起读更多,也一起做更多——学校的支持环境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家庭阅读环境(阅读行为、藏书量)在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内在阅读动机(如好奇心、阅读愉悦感)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正面影响,但对于出于社交需求、自我效能、外部需求的阅读动机则没有明显影响。而这些正是学校可以发挥独特价值与作用的范围。
蒲公英教育智库泉源中学的张传勋校长提出一个公式,非常简洁地概括了泉源的教学理念:
这个公式也可以看成是个体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实践方面的综合体现,它也可以作为学校创造条件,保护和发挥学生的各类动机,并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自我激励的指导框架。学校可以参照这一框架设计强交流、强体验、强挑战、强社交性的阅读和学习活动。
1)舒缓过渡的阅读环境——当儿童从家庭走进学校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学生们并不很喜欢“在有老师的阅读课上阅读”,而且很不喜欢“为完成家长或老师的任务而阅读”,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儿童没有把学校学习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要求。
但另一种可能是,教师没有基于学生的内在动机,创建能够让学生自主支持和有合理控制的学习情境,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外部需求自主整合为内部动机。
○ 以延续家庭中的阅读状态为基础,在与学生一起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 鼓励并经常组织儿童分享他的家庭故事与阅读内容、感受;
○ 教师作为学生的阅读示范者,经常分享自己的阅读喜好与感受、经验;
○ 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感受,承认排斥某种任务的情绪是正常的;
○ 为任务的必要性和意义、价值提供合理的解释;
○ 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合适的任务内容、进程、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
○ 将任务过程化,对失败与试错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提供帮助;
○ 使用合作性、积极性的表述,如将要求的语气变为邀请的语气、将指定性行为变为选择性行为、指令变为协商与对话等;
○ 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设定行为界限和规则,并要求孩子遵守和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2)让阅读与交流广泛而真实地发生——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思路
从调查结果中,能够发现现在的学校教育在发展学生的社会化、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机方面效能不明显,学校所设计的阅读活动应当增强社交属性和社会属性,激发出于社交和社会化需求的阅读动机。
调查还发现,教室内设置班级阅读区,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行为活跃度和各类阅读动机。
除了图书馆和教室,还应当让阅读与交流更广泛地发生在午餐和课间休息时、发生在走廊和操场上,除了在这些时间和场所提供阅读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所阅读的内容应当成为他们在此时此地的话题。
因此,对学校图书馆的环境设计,我们有如下建议:
○ 尽可能地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扩展服务对象,如果有条件,全天候面向学校师生、家长开放,消除与教室、家庭的边界;
○ 开辟家长活动、交流、休闲、阅读的场所,并建立家长教育资源信息库,请家长做阅读分享、陪伴;
○ 将图书馆变成与学科阅读、艺术馆、博物馆、实验室、创客中心、游戏室等整合在一起的综合学习中心;
○ 将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尽量布置得温馨、舒适、开放,促进安静阅读与交流,如将整齐排列的椅子换成四处分散的柔软的沙发和靠垫,允许学生在任何位置以任何姿势进行阅读;
○ 在教室之外提供更多可以安静舒适地阅读的空间,要相对私密,不容易受干扰;
○ 利用一切空闲的位置作为书籍的动态展示区;
○ 将阅读与实际生活联结,选择来自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的、能产生真实有效的成果的问题作为阅读主题或任务,进行专题式阅读。
对学校图书馆的书籍选配,我们有如下建议:
○ 了解和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保证书籍的内容的趣味性与表达形式的多元(本报告中的阅读类型喜好调查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 通过依据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对阅读内容进行分类,节省儿童寻找感兴趣和适宜的内容的时间;
○ 通过延伸阅读支持学生构建系统而开放的认知图谱,培养多元性心智。为此要梳理和构建阅读内容间的脉络,使学生走到阅读地图的任何一个点时,都有可以让他的思维与认知向各个方向延伸的书籍可供选择;
○ 通过选择经典性、核心性的阅读内容,让儿童与人类文明中伟大的思想对话;
○ 结合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架构梳理和选配书籍,使学生可以进行以学科为主题的阅读,使教师可以将阅读整合到学科教学中;
○ 在学科阅读基础上,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建立跨学科、超学科的阅读脉络;
○ 注重书籍版本的甄选,将书籍整体当做一件作品,选择内容完整无删节、经严格校对内容无错漏,和装帧设计和内容有艺术水准、纸张油墨等用料有安全保障和品质的版本,对于国外作品,选择优秀译本。
3)后退一步的阅读教学——基于理解与支持的引导
本次调查请学生回答了开放性问题“你的老师是如何指导你的课外阅读的?”
通过对答案做词频分析,我们绘制出如下词云图(字号大小代表词语出现的频次):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指导的普遍状况是,各种阅读和教学理论并没有转化成实际的行为。
许多学校为儿童提供的阅读指导停留在泛化、流程性的指导上,如“先略读后精读”,还没有普遍地深入到思维、思想层面,也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更为普遍的则是对学生的态度的要求,而这背后隐含着的是对儿童的一些预设判断:儿童不喜欢阅读,并且没有专注阅读的态度与能力,因此需要在提醒甚至训诫下才能认真地阅读。
考虑到本次的调查对象为比如发达的大中城市的学生,这些问题在县乡或较不发达的区域可能更为严峻。
因此我们仍然迫切地需要探索能将理论有效转化为老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路径,以及将思维、学习、阅读的工具与方法转化为学生的习惯与能力的路径,并将这些路径付诸实际行为。
但是同时也应当意识到:应当让儿童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而不是先教授儿童阅读方法再让他去阅读。
成人在儿童的阅读中承担的角色,首先是阅读环境的建设者,其次是阅读起始阶段的激发者,阅读过程中的对话者,最后才是阅读的指导者,对儿童的内在动机的理解与保护则应贯穿始终。
○ 我的学生们对哪些阅读内容和阅读活动更感兴趣?
○ 他们通常在阅读的哪些方面比较擅长?
○ 他们的阅读通常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他们如何获取这些帮助?
○ 他们对自己的技能/弱点/潜力了解多少?
○ 他们如何将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 他们如何运用他们从阅读中所获得的内容?
○ 他们通过什么来展示他们从阅读中所获得的内容?
○ 他们如何反思和评价他们的阅读过程和学习过程?